2025年以来,火爆出圈的“苏超”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效应持续显现。
近日发布的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苏超”前六轮比赛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在近380亿元服务营收中,出行、餐饮场景的江苏省外游客支付占比分别达28.8%、19.7%。
业内人士认为,“苏超”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体育赛事与文旅行业正在完成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的转型升级,并带动产业链经济增长。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体育与旅游能形成相互拉动的关系,核心在于体育赛事能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大量外地游客。”
体旅融合并非新鲜话题,早在2023年5月份,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村超”)就曾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村超”和“苏超”的出现,文体旅融合迸发出强劲活力,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
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表示:“贵州‘村超’虽缺乏优质体育场地和完善基础设施,但凭借村民自发的赛事活力成为热点。‘苏超’也凭借‘散装江苏’的地域话题性吸引关注。文体旅要实现良好融合,既需要赛事具备话题性和吸引力,能引发关注并聚集人流,也要有完善的上下游服务链,以进一步带动消费。”
根据深圳汉鼎智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发布的研报,中国体育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始于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该文件首次将体育产业定位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确立到2025年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的目标。2025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包含“扩大文体旅游消费”等在内的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
在政策推动下,体育产业正在实现从单一竞技观赏向“赛事+消费+文旅”全链条延伸的转型升级。以苏超为例,江苏省通过“一城一主场”模式,将足球赛事深度融入城市文化,成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典范。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既激活了民间体育热情,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受“苏超”成功举办的启发,其他地区也开始探索类似的文体旅融合模式,“湘超”“川超”“粤超”已纷至沓来。
“文体旅融合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多维度协同。在产品形态上,无论是体育项目本身还是其他呈现形式,都会在技术和创新上持续深耕,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产业生态和运营服务上,会更注重综合运营策划,同时大力吸引资深人才,通过人才赋能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水平。”张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