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多样化的文旅创新正在逐步重构产业生态。
盛夏,位于广州市中心天河路商圈的正佳广场热闹非凡,从大唐千灯会到超级萌宠节再到超级动漫节,这里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夜间文旅消费体验。凭借“购物中心+景区”的融合模式,正佳广场已悄然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城市微旅游目的地”,每年的客流量超过5000万人次,年均营业收入近80亿元。
“我们为大家提供的是不同场景、多元化的服务,在这里,既可以休闲购物、旅游度假,又可以欣赏艺术、亲近自然。”正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萌表示,公司正是利用城市微度假的多元场景和体验重新连接用户,为消费者创造了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一站式生活方式和解决方案。
2024年客流量突破163万,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曝光量超10亿……在千里之外的沿海城市大连,熊洞街项目也正为老工业产业园区带来新生机。2022年5月,一只高6米、重25吨、直立高度可达9米的机械“白熊”在此正式亮相。借助这一机械巨兽IP,项目运营方大连博涛将1万平方米的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沉浸式IP乐园。
“项目运营中,我们为IP构建了完整的生命叙事并将之升维成为城市形象级IP,让熊北北、熊洞街与大连人三者连接,进而实现了38%的复购率。我们的项目保留了大连三代人集体记忆的厂房基底,带动了周边20万平方米的园区产业升级。文旅新业态不是流量收割机,而是城市灵魂的唤醒者——当机械巨兽成为市民的骄傲,文旅才真正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进化。”大连博涛联合创始人魏海滨表示。
“与过往的文旅项目不同,在‘一切皆文旅,文旅赋能一切’的新时代,出现了一些对行业趋势敏锐、经营模式差异化、技术上有新突破且体现人文价值的新项目。”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企业家年会上,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表示。
“打造文旅新业态,最重要的是用独特的创意突破文旅边界。”九牛文旅副总裁熊慧说道。通过流量赋能,她和团队改造运营的位于江西上饶的望仙谷已成为文旅新业态的标杆,带动周边乡镇百姓发展民宿约1000家,农家乐约300家,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2024年,该景区累计实现旅游收入5.28亿元。熊慧介绍,望仙谷曾被誉为“中国石材之乡”,由于工艺落后、无序开采导致生态破坏,一度成为废弃采石场。在生态修复中,团队创新利用矿坑地形打造了景区地标——38间悬崖民宿,地质创伤从此“换新颜”。拒绝“凭空造景”的景观堆砌,团队设立了产品研发部门,突破传统的规划模式,用差异化场景打造了核心竞争力。
面对“Z世代”年轻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文旅业态的革新迫在眉睫。业内人士表示,当下,游客的需求开始从单一的产品功能向多元场景体验转变,需要旅游市场提供拥有独特记忆、沉浸式体验的场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认为,打造文旅“新物种”,是文旅消费经济不断扩容、不断响应偏好高度分化时代的一种有效策略,同时也反映了文旅人的思考和努力以及供给主体的创新活力。文旅“新物种”的孵化需要打破行业藩篱,持续创新。这其中,既需要有突出创新精神的设计团队和拥有一流市场解读能力的产品经理,也需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同时,还应重点考量资金投入的长期化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