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糖智药业有限公司(简称“糖智药业”)的化学合成实验室里,一场“火候把控”实验正在上演:反应釜和旋蒸仪持续自动运转,容器里装着一款小核酸药物的核心原料。一旁的公司研发人员则全神贯注,确认着温度、浓度等参数并进行调试。
看似普通的实验背后,有着不一样的逻辑,实验实现了糖类原料制备的重大突破。据了解,由于复杂结构的合成、难度极高的质量控制等,糖类原料长期难以规模化供应。在国际糖领域专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王鹏的带领下,糖智药业融合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技术,历经6年攻坚,实现了从“毫克”为单位的计量,到“公斤”为单位的出货,部分产品的纯度达到98%以上,为下游创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需求明确,下游客户发展较好,是公司聚焦糖类及核酸药物核心原料研发生产的重要原因。”糖智药业副总经理肖聪介绍。目前,公司已实现修饰核苷酸和帽子类似物等mRNA药物关键原材料的产业化,并与国内外上百家大型药企达成合作。相关产品已应用到了数十条创新药研发临床管线中,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三期,有望在2026年获批上市。
以“技术质变”推动“产能量变”
近年来,mRNA疫苗的高效研发,带动了整个核酸药物领域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小核酸药物的研发,逐渐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下游市场的爆发,也造就了核酸原料相关市场的火爆局面,规模预计达到百亿元级。
“与小分子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等技术路线相比,糖类和核酸类药物具有研发时间短、生产成本低、给药剂量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肖聪介绍,如何更好地合成与应用这些药物的原料,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医药新赛道之一。
据了解,很长时间里,糖类原料大多来自科研机构在实验中产生的原料中间体,普遍只有毫克级。工艺是关键瓶颈:按照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糖类分子合成,可能需要几百个步骤,这意味着很难实现工业级生产。而单纯采用生物合成的方式,不能保证完全表达出想要的分子结构。
缺乏足够具有性价比的糖类原料供应,也极大地限制了抗体偶联药物(ADC)糖基化偶联技术的推广。
如何才能制备出足够的“糖”?能不能将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相结合?以糖核苷酸为突破口,王鹏带领团队开发出胞内/胞外多酶催化及化学酶法合成生物学平台。从2019年完成GM1生物合成路线攻关,到2022年实现mRNA原料规模化量产,用时三年,完成了技术转化的“三级跳”。
以L-岩藻糖为例,这种稀有糖常见于母乳、海藻、树胶以及部分细菌多糖内,能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对皮肤、骨骼等组织的健康意义重大。但传统工艺主要从海洋藻类中提取,存在损伤海洋群落、环境不友好等问题。
“通过微生物发酵法,我们已掌握了发酵法吨级生产L-岩藻糖,实现了制备过程的绿色环保,同时纯度达98%以上,并具备研发级别和GMP级别两个规格,大幅降低了成本。”肖聪说。
业内专家评价,通过合理地设计分子合成路径,糖智药业找到了化学合成步骤与生物合成步骤的平衡点,用一种“丝滑”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产品纯度也大幅提升。
目前,糖智药业已建立起了覆盖糖类和核酸类创新原料的产品布局,多种核心产品的产量已稳定实现了十公斤级。
探索更经济、更高效的制“糖”路径
产能瓶颈的突破,也推动更多新产品和管线尝试使用糖类原料。今年上半年,多家药企的基因药开发纷纷进入临床阶段,糖智药业也加紧排产,确保糖核苷酸等糖类原料的稳定供应。
“一些糖类产品从小分子的角度可能很难合成,或者缺乏商业化前景。我们尝试通过化学酶法的方式合成出来,帮助客户实现或验证一些设想,也为后续的工艺放大降本增效。”肖聪说。
AI的应用,让酶的筛选优化过程事半功倍——过去需要人工筛选的100种酶突变方案,现在AI能精准锁定前10名“优胜者”。通过这种传统工艺与AI工具联合的创新范式,极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糖智药业正与合作伙伴一同探索,推进人造肝素的布局研发。
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血液抗凝剂,肝素用于从肾脏透析到心脏手术的各种手术。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肝素市场规模达100亿美元。在传统方法中,肝素是从牛肺或猪小肠黏膜中提取的。然而,现有动物源存在原料来源受限、易污染等缺陷,且产物分子结构不均一、质量控制难度大等制备痛点,有没有可能合成非动物源的肝素?
“现在,我们与全球顶尖研发团队同场竞技,看谁最先用合成生物学方式批量制造出肝素等糖类药物与原料。”肖聪表示,为攻克工程化难题,团队正加紧分析细胞样本和实验数据,并应用AI算法,不断探索更经济、更高效的糖类产品规模化生产路径。
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也让这家年轻企业跑出惊人的加速度。从2019年成立至今,糖智药业的营收保持50%的年增长率,2025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近期,糖智药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资金将帮助公司快速走向产业化的发展,助力公司现有新产品研发,加快投入市场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