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线上渠道获客见顶,流量成本居高不下,消费金融公司正在瞄准线下农村市场。
近期,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消金”)公布了11家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平台运营机构名单。《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常见的头部互联网平台,综合助农机构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也位列其中。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由于发放信贷的小额、分散特征,与助贷平台的合作通常围绕线上流量、技术能力展开,主要面向城市及线上消费群体。中和农信作为专注服务农村小微客群的综合助农机构,其业务场景主要在农村地区,客户群体、业务模式与其他合作平台有较大差异,因此受到关注。
业内有观点认为,农村客群有差异化服务价值,但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散,金融机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实地调研、上门服务,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难度高,且不良率控制挑战较大。
“在当前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任何尚未饱和的场景都具备显著价值。”有负责消费金融场景人士向记者直言。
补充差异化客群
中和农信旗下提供贷款产品信息与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乡助”显示,其合作的金融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小额贷款公司、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
在乡助APP借款环节的《个人信息授权书》中,除了中和农信旗下小贷公司,被授权人还包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廊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振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其与中和农信的助贷合作亦在筹备当中。当问及原因时,其表示,在涉农信贷中的头部地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农村场景已然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差异化方向。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近期曾对记者表示,公司聚焦省内乡村用户,与大股东银行进行业务协作,依托省内网点、人员、渠道组建线下专属团队,将消费金融服务嵌入农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场景。
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多次披露将加大服务新市民力度,即城市外来务工的常住城市群体。而农村金融业务则将信贷的投向瞄准地理概念的农村和县域市场。
招联消金相关负责人透露,招联消金与中和农信的合作聚焦于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县域及农村市场。双方合作的目标客群更集中于农业生产链上的个体,服务对象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理解能力有限,更倾向于简单、直观的服务模式。
“农村客群的金融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缺乏传统抵押物和标准化征信记录等特点,长期以来难以被传统金融体系充分服务。中和农信通过庞大的本地线下服务网络,包括超过7200名本地员工和约12.7万名村级合作伙伴,深入农村‘熟人社会’,可以精准触达这类‘信用白户’,与招联消金的线上风控优势形成互补。”该负责人表示。
“双方的差异化互补可以从场景独占性体现出来,中和农信村级网络是互联网大厂无法短期复制的重资产。”该负责人补充道。
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从需求端看,我国金融体系支持消费的力度较大,2024年年末全部消费贷款余额58.7万亿元,是2010年年末的7.8倍。
7月,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的重点任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而提振消费往往离不开消费金融的助力。消费金融在居民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机构在加大消费金融供给的同时,还应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金融发展的堵点问题,加快释放居民消费新动能。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当前农村普惠消费金融的发展,相较以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看,在政策环境方面,围绕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做好包括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等政策利好进一步得到深化,普惠金融“尽职免责”相关规定也不断细化;在科技环境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不断发展,深入普惠信贷场景。
不过苏筱芮也表示,农村地区小额分散模式的核心成本压力始终存在。在降低成本和避免“小额高息”方面,除了发放贷款,还可从农村普惠消费金融的场景特性切入,借助科技赋能,为农村普惠提质增效。“例如,有持牌消金切入农村养殖场景,深入智慧养殖产业链条,先行以公益方式进行投入,利用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创新构建具备生产管理、溯源管理、营销推广等功能模块,高效支撑了养殖过程中的称重、计数、体温和环境监测等多场景应用,最终实现养殖—溯源—销售—金融全链条服务贯通和智能化赋能。”
考验风控能力
过去,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相对城市地区更为复杂,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挑战。
官网资料显示,中和农信由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旗下的小微金融机构、农业服务企业等“三农”服务企业组成。
中和农信方面认为,收入不稳定、信用信息不健全,并不代表广大农村客群信用不好,只是信用体系结构化不足,这正是中和农信深耕这么多年农村市场努力建立的。“我们通过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收集,建立起每个客户的信用体系,并不是一味地放宽标准来扩大普惠,需要的是建立起更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信用评价体系,来真正服务农村客群。”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是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的核心原因,近年来随着AI等技术发展,农村风控的成本和精准度也有一定改变。
中和农信向记者表示:针对农村不稳定收入群体、信用白户更多依靠软信息的评价,来减少信息不可得的问题,中和农信根据客户的各类软信息,来模拟客户的三表,最终实现对客户的风险评估。AI定价体系针对客户的实际使用场景,结合行业周期和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对客户试行差异化定价,获得微利,实现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
招联消金负责人表示,在合作前已完成对中和农信的全面尽调。从系统层面:招联的风控模型对中和农信推荐的客户进行独立风险审批与筛查,对异常数据实时预警;资金流向全链路可追溯,资金直接发放至客户账户,减少现金经手环节,规避客户经理操作风险。
“从管理制度方面,招联针对中和农信合作项目,建立了‘三道防线管理方案’,业务部门作为该项目的第一道防线职责部门,负责对合作机构及其客户经理、业务流程进行管理、监控及风险排查,按月、按季度监控合作机构总体经营情况、业务管理情况及业务流程风险;风险管理部作为第二道防线职责部门,负责监控合作资产的风险动态,并通过线上回访或线下实地方式排查风险;法律合规部作为第三道防线职责部门,对业务整体的合规性,提供意见。”招联消金方面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