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了许久的港股创新药板块近期“降温”了。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收盘,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下跌2.51%,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下跌2.55%,多只创新药港股单日跌幅超5%。A股方面,多只创新药个股也遭遇回调。不过,医药板块出现分歧,年内前期表现一般的中药板块在近期反弹,Wind中药概念当日上涨1.99%。
场内ETF方面,恒生消费ETF大涨4.69%,领跑全市场,多只光伏主题ETF涨幅居前,中药50ETF大涨超2%。此前涨幅较大的多只港股创新药相关ETF下跌,截至8月1日,多只港股创新药ETF已经连续三日下跌,且部分ETF近三个交易日盘中均出现“跳水”现象。此番现象的出现除与市场整体回调有关,也与板块前期积累了较大涨幅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年内涨幅达到96.43%,此前最高涨幅一度超过100%,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超过90%。也正是在板块的带动下,多只创新药主题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超100%。
随着港股创新药概念的连续调整,这是否意味着持续火热的板块要“歇”一会儿,行业的估值泡沫是否有破灭的风险?
“本轮上涨之后,不少创新药尤其是A股创新药已经处于偏高状态。”止于至善投资总经理何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当前投资创新药板块的风险,何理表示,目前市场已经将临床1期甚至更早期的管线计入估值,而从创新药本身商业模式看,早期管线研发失败率高,临床数据波动会导致股价的大幅波动。年初以来,本轮创新药涨幅巨大,港股创新药ETF上涨超过90%,不少资金会有获利了结的动机。近期,特朗普又重提对药品加征关税,美联储迟迟未降息,这会给创新药板块造成较大的压力。
不过,何理认为,本轮创新药涨幅较大,回调属于正常现象。本轮创新药上涨是由国内政策转向、国内创新药成果显著、海外MNC(医药跨国公司)大额BD(商务拓展)共同推动,尤其海外MNC的大额BD使得之前不给估值的早期管线也开始给较高的预期。
“如果回调较多是非常好的加仓机会,而对于管线比较单一、早期管线估值计入较多的小型创新药企业需要保持谨慎。”何理表示。
长城基金认为,后续创新药将延续景气,但短期涨速过快,需注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