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上海老字号品牌正持续自我超越,对接“体验消费”“情绪价值”需求,推动国潮成为可持续的消费趋势,让国产品牌走向更高能级。
在此过程中,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如忠建议,上海老字号品牌应根据自身不同特点,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优化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重点开发和创新商品服务等,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
抓住消费者,必然要用好他们习惯的渠道。如今,上海众多老字号随互联网转型,积极对接电商平台,与天猫、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加强合作。截至目前,已开设旗舰店、专卖店、专营店、品牌馆400余家。王如忠建议,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场景和渠道等,如利用各种新型网络媒体如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进一步提升老字号品牌在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用活用好现有的老字号品牌扶持(发展)基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市场管理等各种手段,鼓励老字号革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根据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探索更精准更灵活的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王如忠说。
真正的品牌不只卖产品,也在卖文化。王如忠建议,梳理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沿革,深度挖掘其背后的人物故事、企业理念和文化价值,并将其融入于产品和服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打造老字号品牌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比如,可以根据不同老字号品牌的特点,通过纪录片、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曲艺、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上海老字号品牌进行深度演绎,积极探索“老字号+”模式,鼓励老字号品牌跨行业、跨业态的融合,以老字号为核心打造消费新场景、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上海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增强其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
王如忠还建议,结合一些主要商业街和商圈结构调整,根据老字号品牌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推动有条件的老字号品牌回归原址或入驻一些主要商业街区,同时,在原有单一消费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休闲、娱乐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功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通过科技和文化赋能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最大程度放大老字号的品牌效应。
王如忠认为,在日常消费领域,不迷信大牌、更讲究质价比已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希望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上海本土老字号努力抓住机遇变“长红”,期待“国潮风”劲吹,吹动消费市场“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