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
《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下称“方案”)近日发布。这份方案明确提出,深圳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其突出亮点是,跳出了传统基建“修路架桥”的单一思维,转而构建“技术+场景+生态”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体系,对全国城市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的“四大中心”定位颇具前瞻性:全球总部研发中心瞄准核心技术突破,高端智造中心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心则整合资源降低企业参与门槛。这种布局既避免了低空经济陷入“有设备无应用”的空转,又通过场景开放倒逼技术创新,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闭环。
另一亮点是“低空+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方案中明确提到的城市治理起降点,将低空经济从物流配送、旅游观光等消费领域,拓展到应急救援、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等公共服务场景。比如,用无人机替代人工巡查高压线路,或是在拥堵时段通过空中通道运输急救药品,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更让低空经济从“可选消费”升级为“城市刚需”,为产业可持续性提供了底层支撑。
方案在标准建设上的布局也值得关注。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缺乏统一标准是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深圳提出牵头制定低空装备、信息接口、安全规范等标准,相当于掌握了产业规则的制定权。这种“技术+标准”的双轮驱动,既能避免重复建设,又能通过标准输出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为后续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展埋下伏笔。
对深圳这样的超大特大城市而言,加快低空基建是必然之举。随着人口增长和用地紧张,地面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稀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低空经济成为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全球低空经济竞争加剧,欧美国家已在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布局,深圳若不加快基建,可能错失产业变革的窗口期。此外,低空基建还能带动高端制造、智能装备等产业升级,为深圳经济注入新动能,这种战略价值不容忽视。
建设低空基建,深圳具有多方面基础优势。首先,其产业生态的完整性毋庸置疑。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深圳在无人机制造、通信技术、传感器研发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大疆、顺丰等头部企业扎根于此,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为低空基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市场验证场景。
其次,深圳的空域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深圳在低空空域开放、飞行审批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这种制度层面的先行先试,为低空基建扫除了政策障碍。
再者,深圳的城市形态与低空经济高度契合。高密度城区与立体交通需求并存,使得无人机配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具有天然的落地空间。例如,在物流领域,深圳的电商和快递业务量庞大,对高效配送的需求迫切,低空基建能直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深圳方案对其他城市的最大启示,在于“因地制宜”与“系统思维”的结合。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无人机上天”,而是需要与城市定位、产业基础、空域条件深度匹配。比如,制造业强市可以重点布局高端智造中心,吸引无人机核心部件企业集聚;旅游城市则可优先发展全场景示范中心,打造低空观光、赛事直播等特色应用。关键是要找到自身产业优势与低空经济的结合点,避免盲目跟风。
方案中“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推进模式具有普适性。低空基建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单靠企业难以承担,需要政府在空域开放、起降点建设、初期补贴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但长期来看,必须通过场景开放吸引企业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如,深圳提出将城市治理场景向企业开放,既降低了企业的市场验证成本,又通过实际应用数据反哺技术研发,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最后,低空经济具有明显的跨区域特征,比如物流起降点需要与周边城市仓储网络联动,城市空中交通需要跨市航线规划。去年,低空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分盟正式成立。接下来,在大湾区内若能进一步推进统一标准、共享空域、互通航线,则有助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协同思维,亦是其他城市群发展低空经济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