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纷纷展示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有学生发帖称吉林农业大学推出可食用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标注“采用我校菌物学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菌物纸张制作”。有学生将录取通知书用于制作“小鸡炖蘑菇”,引发网友热议。8月1日,吉林农业大学工作人员表示,录取通知书主体不可食用,仅附带的由蘑菌丝制成的纸张可食,但不建议食用,一般都是学生留作纪念。
近年来,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录取通知书。有的请设计大师专门设计,体现学校的办学底蕴;有的请老教授用毛笔书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有的由校长亲自签名并派专人上门送达;还有的用特殊材质材料制作,宣传学校办学理念。这些做法大多引来网友点赞。
吉林农业大学用可食用纸张制作录取通知书,就被视为一次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展示。然而,既然录取通知书被有的学生用来制作小鸡炖蘑菇,且这也并不影响学生报到,那寄送录取通知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以往,录取通知书还有重要的“录取通知”与“报到”功能,那时大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都很简单,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而在失去“实用功能”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纪念功能”反而被强化,像打造纪念品一样制作录取通知书,甚至出现了“录取通知书内卷”的现象。对此,不少舆论给予积极解读,认为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变化,给新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对新生的尊重,等等。
学校寄送的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派不上实际用场,被录取的学生到大学报到,根本无需出具录取通知书,甚至有很多学生早就在学校的APP上完成报到手续。专门制作、快递录取通知书,主要是为了让录取具有仪式感,或者说给学生留存纪念。这迎合的其实是社会舆论关注大学录取的情绪,在一些人看来,录取意味着“定格”了学生取得的高考成功,为此很有纪念意义。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今年部分本科院校录取分数一降再降的高考录取格局表明,大学必须从重招生转为重培养,走“宽进严出”之路。学生和家长也要转变对高考录取的看法,要从重视被大学录取,转而关注进大学后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
另外,不同学生对录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部分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会因对大学、专业不满而放弃报到,寄给他们的录取通知书,也就不会有什么纪念意义。这要求大学要以办学质量、专业特色吸引学生报考。在未来的高考招生中,我国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扩大学生选择权,让一名学生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的招生改革,以此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也促进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2年,针对高校制作豪华录取通知书的问题,教育部发文要求,各高校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认真做好录取通知书寄递等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我国高校录取学生,完全可以取消纸质录取通知书,学生可以在填报志愿的网站系统中接收录取通知书,就如考生自己在网上打印高考成绩一样。这会减少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成本,真正做到节约、高效。
国外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在十多年前,就不再给学生邮寄录取通知书,而是由学生在自己申请大学的账号页面中,把offer打印下来即可。通知书很简单,除简单地祝贺之外,告诉学生被什么专业录取,何时去学校报到,接受offer需要完成什么手续,这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