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石墨电极行业的激烈竞争,也波及碳素材料制造业。8月1日,中国炭素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秦松在成都呼吁各碳素企业要加强研发创新。
中国碳素行业的现状是,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缺失,依赖进口,特别是第三代半导体制造业用石墨90%依赖进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8英寸碳化硅(SiC)半导体产线的规模化普及,石墨耗材市场将进入百亿美元级规模,对高性能石墨材料的需求将持续旺盛。
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仕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作为碳化硅(SiC)第三代半导体制备的核心耗材,特种石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特种石墨的性能指标非常苛求,除了机械性能,还对热性能、电性能有严格要求。目前,部分国内厂家也将发力点聚焦在高端特种石墨。
国产石墨低价抢市场,急需寻找新增长极
8月1日,在成都举行的一场石墨企业新品会上,秦松简短介绍了当前碳素行业发展情况,提到碳素行业现阶段低端产能过度竞争的问题。他表示:“高端特种石墨新产品的稳定量产,将给碳素行业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胥帅摄
去年底,中国炭素行业协会就公布了《中国炭素行业自律公约》,要遏制低价抢市场无序行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有业内人士表示,碳素产品在2023年的均价为2.16万元/吨,到了2024年已降至1.75万元/吨,降幅接近两成。当前,石墨价格跌至成本线2万元/吨上下,基本在成本线下运行。
记者注意到,目前,碳素材料除用于钢铁产业链的石墨电极外,还应用到电池负极材料、光伏产业链等行业。伴随着负极材料等新能源市场不景气,对应碳素材料的需求也在下滑。
根据贝特瑞2024年年报,2024年,负极材料供给端仍处偏过剩状态,价格受成本端和短期需求波动的影响维持低位运行。
石墨企业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极。北京材能时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刘冬华分析说:“预计到2025年后,随着8英寸碳化硅(SiC)产线的规模化普及,石墨耗材市场将进入百亿美元级规模。而在刻蚀设备、外延生长等关键环节,对高性能石墨材料的需求将持续旺盛。特种石墨虽不起眼,却关乎国家半导体产业的命脉。”
在他看来,尽管石墨的传统需求出现波动,但在快充发展、光伏逆变器、半导体等领域的新兴应用正在崛起。在石墨产业破“内卷”的阶段,企业仍然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和长久持续创新研发新品来突破恶性竞争,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国内碳素企业发力高端石墨
朱仕高也向记者表示,企业必须要从“内卷”低端的现状中跳出来,必须升级技术、换代产品。
国产高端石墨成为企业重点突围的方向。目前,特种石墨行业正处于高端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加速的关键阶段。
根据万创研究院的研究,由于高端特种石墨技术壁垒较高、具备一体化生产能力的规模以上企业相对较少,加上特种石墨材料的生产周期长,以及生产设备价格昂贵、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我国特种石墨产量增长较慢。因此,国内特种石墨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尤其是大规格细颗粒的高端特种石墨产品目前主要还是依赖国外进口,存在国产替代空间。
朱仕高表示,特种石墨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人造金刚石、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是战略新兴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终端应用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新兴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带动特种石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据了解,大型企业之所以看重高端石墨,是因为作为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的核心耗材,特种石墨在单晶生长、外延沉积、器件封装等关键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仕高还表示,应用于碳化硅(SiC)领域的特种石墨被国际巨头通过专利布局维持垄断地位,比如西格里持有全球45%的等静压石墨专利,日本东洋碳素在半导体级石墨涂层技术上拥有核心专利。“这就要倒逼我们国内企业加强基础研究,通过自研设备和产线来打破特种石墨的‘卡脖子’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