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隶属于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熔炼厂车间里,铅锌精矿在炽热的炉膛内翻滚,蒸腾的热浪扑面而来,熔炼厂作业经理徐成东和同事们在控制室精准地控制着每个步骤的温度、参数,将多种伴生金属物冶炼出来。
扎根熔炉30多年来,徐成东从一名初中毕业的一线操作工人,成长为带领团队攻克国际技术难题的作业经理,他不断锤炼和精进技能水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铅与火中淬炼出一颗匠人之心。
兴趣使然
“就是因为感兴趣,所以才不断钻研。”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徐成东用短短的一句话描述了自己对冶炼事业的追求。
徐成东的家乡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当地有丰富的铅锌矿并建有冶炼厂,他对铅冶炼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矿山里的石头粉末被人们扔进炉子炼成金属,徐成东觉得非常神奇。1991年,18岁的徐成东初中毕业,当时包括会泽铅锌矿在内的好几家工厂都在招工,为了圆儿时的“冶炼梦”,徐成东毫不犹豫地报名会泽铅锌矿。
虽然进入会泽铅锌矿上班,但徐成东被分到了机修车间,这里是辅助部门,并不能直接接触冶炼。徐成东觉得不过瘾,于是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烧结车间,从零开始学习冶炼技术。为了弥补冶炼知识的不足,徐成东买来大量专业书籍,一边踏实工作,一边刻苦钻研,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了大学专科相关知识。时间一晃就是5年,勤学苦干的他不仅当上烧结车间班长,还带领全班创下连续3年产量第一的纪录。
2000年,会泽铅锌矿转型为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为提升冶炼工艺,公司斥巨资从澳大利亚引进艾萨炉。徐成东曾在专业书中看到过“艾萨炉冶炼工艺”,这个工艺的精矿处理能力、原料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率高,环保效果好,广泛用于铜和锡冶炼,但在铅冶炼领域尚未得到推广和运用。因此,炉子的相关操作技术也只能向外国专家学习。
公司为此挑选了部分工人作为技术骨干接受培训,徐成东是其中一员。能学习到最新的冶炼工艺,徐成东兴奋无比。培训时,他总是提前赶到现场观察设备和流程,一有机会就跟在外国专家身后观察学习。面对全是英文界面的艾萨炉,徐成东克服外语关,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在3个月内就掌握了所有技术要领,拿到了艾萨炉操作证书。
艾萨炉在国外主要用于炼铜,驰宏锌锗公司是国内首家引进艾萨炉用于炼铅的企业。到了点火的日子,问题出现了——生产过程中熔池冻结的难题让外国专家也束手无策。
眼看着投资面临失败风险,徐成东站了出来,大胆提出,“熔池冻结问题是熔池传热效果差、渣型恶化导致的,建议用高品位铅精矿补充高温熔池内挥发的铅,用上层烧熔、逐步推进方法冶炼”。
按照徐成东的建议,熔池冻结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外国专家对他竖起大拇指,赞誉他为“了不起的中国工人”。
大胆实践
说起徐成东,同事何衍竹用了一个字——“钻”,“他对技术研究特别深,而且胆大、心细、点子多,特别善于创新和改变”。
多年来,徐成东带领团队,对艾萨炉生产工艺进行多项技改和研发,各项生产指标屡创新高。他改进了喷枪设计,将喷枪使用寿命由48小时提高到240小时,降低了油耗和生产成本;他提出将艾萨炉富氧空气氧气浓度在原有基础上提升31%,同时配合调整原料结构,提高了艾萨炉的冶炼能力,让粗铅冶炼系统扭亏增效;2014年,他和团队创造了粗铅年产量8.5万吨的历史纪录;2013年至2015年,创造了艾萨炉炉砖使用寿命达978天的历史纪录。持续的技术突破使他成为艾萨炉冶炼技术的“领跑者”。
在班组里,徐成东渐渐成为艾萨炉专家。“在一些技术问题上,我会毫不客气地跟他争执,不过这都是技术上的碰撞交流,他从来不会‘记仇’。”何衍竹说。
引进的艾萨炉虽然是国外技术,但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徐成东从不墨守成规,“有些技术国外研究得早,很先进,但绝非事事权威。当我们进入这个领域,同样也能钻研创新”。
随着冶炼工艺的革新,徐成东带领团队与制造企业联合开发了第一代、第二代侧吹还原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徐成东先后多次到驰宏锌锗公司位于云南会泽、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两家相关单位支援,在一个月内贯通生产流程,投产当即达产达标。2019年,徐成东带领团队组织盈利模式研讨,找到了调整辅料配比、捕集有价金属等盈利点,粗铅冶炼系统2020年甩掉了亏损的帽子。2021年,徐成东攻克铅精矿品质下降、艾萨炉烟尘率高等诸多难题,探索复杂渣物料处理,取得了较大突破,助推公司综合利用铅系统盈利水平逐步提升。
薪火相传
在冶炼岗位上坚守30多年,徐成东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他把荣誉当作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如今依旧坚持在冶炼一线。“因为自己感兴趣,所以热爱,这个过程就不怕辛苦。”徐成东说。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徐成东越发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致力于培养冶炼人才,通过传、教、帮、带的方式,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冶炼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2011年4月,“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经云南省总工会授牌成立。工作室坚持“中国铅冶炼行业技术应用的职工示范”定位,结合徐成东对国内艾萨炉、奥斯迈特炉、还原炉、底吹炉等火法熔池炼铅工艺的技术专长,着重解决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围绕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徐成东介绍,工作室参与人员不仅有高层次技术理论专家、分(子)公司技术带头人,还有不少生产操作经验充足的一线职工,推动职工创新创效、学技成才。
今年28岁的赵晶辉是工作室的技术能手,工作近5年,从一个门外汉逐步成长为公司熔炼厂艾萨炉主控,参与艾萨炉、还原炉多项技改和工艺技术研究,累计撰写、修改发明专利6篇。“我有问题向徐成东请教时,徐成东都乐意指导。他在生活中随和,工作时对技术和操作要求非常严格。”赵晶辉说。
勇于创新,无私传技,徐成东带领工作室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设备改造,多年来推动艾萨炉炼铅先进操作法、艾萨炉排放圆盘铸锭机铅模及导流板改造等20个技改项目如期完成。他带出的徒弟遍布各地,已成为驰宏锌锗各分(子)公司的技术能手和骨干力量,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同事在铅与火的冶炼事业中迸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