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跟随“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内蒙古行联合采访活动来到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
这里曾经是“风吹沙起、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却矗立起一座座太阳能光伏板,铺展成一条横贯东西的“光伏长城”。
所谓“光伏长城”,是鄂尔多斯市在黄河南岸、库布齐沙漠北缘精心打造的一条东西向光伏风电与防沙治沙一体化示范带,全长约400公里,涵盖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等地。
达拉特旗境内的“光伏长城”全长133公里,始于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该基地于2017年11月获得国家批复,半年之后,基地即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基地分两期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1GW),总投资64亿元,建设用地约5万亩,由中广核、中节能、国电投、三峡、华能、正泰六大企业共同开发。
作为全国领先的示范工程,领跑者基地率先采用了单晶硅面板、双面双玻组件以及跟踪支架等当时最先进的光伏技术,使得光电转化效率提升至24%,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得益于当地年均近2000小时的有效光照时间,该基地年发“绿电”近20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绿色效益显著。
在此基础上,达拉特旗还积极推进了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建设。该基地总装机容量达12GW,其中光伏8GW、风电4GW,并配套4GW煤电作为调峰电源,由三峡集团牵头推进。目前,先导一期、二期工程已分别于2023年底和2024年底实现并网。
在“光伏长城”的建设中,防沙治沙是其根本目的。项目所在区域最原始的地貌是高低错落的沙丘,如今已被光伏板下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在项目的最外围,主要种植沙生植物以适应沙漠环境。光伏板下,不同区域的种植作物也因地制宜:东边种植牧草,往西则种植黄芩、黄芪等中药材以及矮红枣等经济作物。
“这些种植实验旨在探索在光伏基地环境中更容易存活的植被种类,为后续的大规模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达拉特旗能源局干部杨超介绍。
水源是沙漠治理的关键。为保护黄河水资源和地下水,项目灌溉用水并非取自黄河或深井,而是利用达拉特旗南部矿区的疏干水。这些疏干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后,通过地下管道和滴灌系统引至园区,确保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
鄂尔多斯的“光伏长城”正以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将沙漠的劣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逐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希望‘光伏长城’不仅是一座绿电长城,也是一座生态长城、产业长城、创新长城、富民长城。”杨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