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即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在8月2日举行的WRC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理事长张峰表示:“今年我们将迎来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同台亮相,全方位展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多元化场景下的创新应用成果。”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今年是自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以来的第十年,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将创下历史新高。本次WRC主论坛设置了产业发展、创新应用、技术融合三个篇章,400余位国内外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院士和企业家参与;超过20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将在博览馆展示1500余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100余款。
在发布会现场,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公布了我国机器人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也实现突破。据徐晓兰介绍,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
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国产割草机器人、喷药机器人等农用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特种机器人在大科学工程、重大基础设施运维与深海探测、应急救援、矿山、民爆、电力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形成中美两强格局。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徐晓兰指出,作为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机械、材料等诸多技术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让想看门道的能看到门道,想看热闹的能体验到热闹。”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总部党委书记陈英在答媒体记者问时如是说道。他表示:“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是一场专业与大众共享的科技盛宴。”观众既能在创新馆观摩大载重工业机器人、仿生蜜蜂等尖端成果,领略前沿创新的深度;也能在应用馆见证人形机器人化身“打工人”,娴熟叠衣、分拣、搬运,体验技术落地的趣味;还可以在技术馆一探核心零部件集群揭示的机器人“底层密码”,深入技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