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人工智能已进入应用落地的快车道。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全球占比约15%。基于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恰逢其时。
在刚刚过去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的加持,让机器人能做到“眼-脑-手”协同;智能体迭代升级,让智能助理指日可待;而当AI与AR(增强现实)技术深度融合,一副看似寻常的眼镜不仅让人们看到酷炫的虚实画面交错,也有务实的多语种翻译、语音交互发送任务指令等功能。此外,在气象、医疗、科研等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更广、更深的维度上成为帮助人类的好帮手。
“人工智能+”行动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融入多元场景的有效路径,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加持,让更多消费级AI应用、智能终端走进大众视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也助力生产制造、医疗康养、交通出行等生产生活环节更加高效安全,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体验。
同时需要看到,小到办公智能体,大到智能机器人,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从“能用”到“好用”仍有距离。这就需要以市场为锚点、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优化产品,为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抓手;还需要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为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发展人工智能是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要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人工智能加快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的必然选择。在这过程中,需要政策、人才、资金、市场协同发力,加速人工智能产品服务的优化升级,提升社会治理、企业生产效能和人类生活的便利性;同时也要注重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和技术普惠,强化立法和监管,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坚守道德底线、消除“数字鸿沟”,让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共创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