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8300亿元,居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位。2024年,同一份榜单,同一项指标,重庆排第二,但增幅第一。
在社零总额这个衡量消费的关键指标上,重庆为啥屡屡居第一,到底是谁贡献的?笔者的看法,是庞大消费基本盘、产业消费的巧妙转化、文旅融合的强劲增量以及政府政策的精准催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来说重庆消费的基本盘。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其消费中心地位主要源于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端品牌集聚、国际化消费理念以及强大的创新和引领能力,它们代表了消费市场的金字塔尖和潮流风向标。
重庆,虽然在人均消费水平和高端品牌密度上可能与上述城市有所差异,但其3000多万的庞大人口体量,意味着拥有一个规模巨大且持续活跃的、涵盖多层次需求的消费群体。数千万常住居民构成了稳定、刚需、高频次的日常消费流量,无论经济波动如何,都为餐饮、零售、服务等行业提供了深厚的内生动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换句话说,北上广可能是以高消费力和引领性来定义消费中心,而重庆则是以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总量优势和市场韧性来形成其独特的、不可撼动的消费基本盘。这种体量效应,保证了其消费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最稳固的压舱石之一。
在此基础上,重庆的产业特色在社零统计中扮演着一个微妙但重要的角色。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这些本地制造的商品是否都计入重庆的社零?答案是否定的。
社零核算的是商品在本地的零售额,即只有当重庆本地生产的汽车和笔电,在重庆本地被消费者购买并用于最终消费时,其销售额才会被计入重庆的社零。如果这些产品销往外地,则会计入销售地的社零。
然而,重庆通过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成功地将部分本地产能转化为本地消费。例如,2024年,重庆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就直接拉动汽车等重点商品销售307.5亿元;而进入2025年,截至4月1日,这些政策更是直接撬动了汽车等重点商品消费突破170亿元,仅汽车领域就累计有8.4万家庭实现了座驾升级。这些高价值商品的本地购买力,无疑是助推社零增长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产业与消费的有效联动。
与此同时,外地游客的增量贡献,为重庆的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外部动能。重庆是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这些游客在渝期间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各项消费,都直接、实时地计入重庆的社零数据,构成了宝贵的外来增量。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接待国内游客高达4.7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6.7%。今年上半年,国内游客花费已达2507亿元,而截至6月10日,重庆边检总站查验出入境人员已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37%,其中外国人占比超过三成。这说明,重庆在国际旅游市场已经获得了一席之地,不仅赚国内游客的钱,还赚国外游客的钱。
最后,政府消费政策的催化作用,也为重庆的社零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2024年,重庆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际补贴申请金额达到36.43亿元,资金使用率超过100%,展现了1:8.4的平均资金拉动比,即每投入1元补贴,能撬动约8.4元的销售额。2025年计划累计发放超5亿元消费券,其中暑期消费季发放的1.2亿元消费券核销率高达85%以上,直接刺激了居民消费。这些政策,实现了对社零的直接提振和显著的杠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