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领军企业携手打造“超级工程”、区内民航企业亮相巴黎航展、工程车出海为非洲百姓修建“放心路”……作为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排头兵”,天津港保税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交出了亮眼“期中卷”。上半年,天津港保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同比增长11.7%。
从一片围网中的试验田到现代化产业高地,从以保税仓储为产业主体到凭“创新智造”引领发展。一艘大船、一架飞机和一辆工程车的故事背后,是天津港保税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因地制宜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和做深做强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的生动实践。
一艘大船:千亿级产业集群剑指全球深蓝市场
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宣布,将分别与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同样坐落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企业合作,正式组建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超级建造联合体。据了解,此次由三家企业共同建造的FPSO单船造价超百亿元人民币,每年可处理的原油量相当于半个大型油田的年产量。
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依托优越的港口、岸线和码头资源,叠加国家战略优势,天津港保税区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五大领域为主,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总装制造-配套服务”的产业体系。
一项“超级工程”,是天津港保税区海洋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驶向全球海域的缩影。
中船天津上半年交付3艘160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全面实现生产进度“双过半”;海油工程向巴西交付24套超深水海洋装备,国际深水油气装备市场的“中国名片”成色更足;博迈科抢抓行业上升期,积极开拓中东、南美市场空间……天津港保税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局长高业辉介绍,截至目前,天津港保税区海洋装备产业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2家,今年以来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8.8%。
业务量增长的同时,在“创新智造”引领下,海洋工程装备这一传统行业在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质量跃升,焕发新风采。
走进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工人大量聚集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场景已不存在。车间中,焊机专注劳作,AGV悄然游弋,仅需为数不多的工人,就能保证一个大型车间的有序运转。
“工厂引进先进节能环保和智能设备超600台套,这些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设备,可使总体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金源说。
含金量和含“新”量并跑,是天津港保税区打造国家海洋装备创新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招。今年3月,天津津岛船务有限公司与日本九州津岛产业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的科海乾元海工装备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将建成智能化、绿色化生产线,推动新能源船舶修建技术的国产化和规模化应用,带动区域相关产业产值增长并形成集聚效应。”高业辉说。
一架飞机:领军企业带动民航产业新高地崛起
不久前,空中客车与中航西飞旗下中航西飞天津公司正式合作启动空客A321飞机机身系统装配工作。
“全新启动的A321机身系统装配项目,拓展了双方在空客单通道飞机制造领域的合作范围,更是空客持续践行本地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空客全球执行副总裁、空客中国首席执行官徐岗说。
2008年,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在天津港保税区投产。17年中,依托空客带来的市场空间和技术红利,天津港保税区民用航空加速发展,一批自育企业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我国航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新例证。
今年6月,世界三大航空展之一的巴黎航展举办,20余家企业组成的中国展团规模空前,其中就有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和安胜(天津)飞行模拟系统有限公司两家来自天津港保税区的企业。
安胜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能够同时为波音和空客主流窄体机型设计、认证和交付D级全动飞机模拟机的本土培训设备制造商。“本次航展中,我们与世界航空巨头进行了深入交流,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安胜(天津)飞行模拟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栋说。
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项目总装厂房主体工程竣工、安达维尔航空机载设备及航空维修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封顶……今年以来,天津港保税区航空产业“提质扩容、强链补链”喜讯不断。
天津港保税区航空产业发展局局长阴利介绍,天津港保税区已形成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低空经济五大航空产业集群,产业链各环节项目近300个,从业人数超过1.5万人。
依托海空两港和航空产业基础优势,天津港保税区不忘下好低空经济“先手棋”。
当前,天津港保税区集聚70余家直升机和无人机新型航空器产业链企业。在“到2030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低空经济体系,培育形成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目标引领下,天津港保税区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今年5月,在位于甘肃庆阳的“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低空经济赛道油田巡检挑战赛(高级赛)”的赛场上,天津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仿地飞行技术与地面站系统一举夺魁。
实战获胜离不开日常积累。天津港保税区正通过“制度创新+场景开放”,加速低空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临港区域为例,去年7月,临港控股获批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165.3平方公里的低空空域使用权,涵盖化工巡检、海岸线巡检及救援等多样化的无人机飞行场景,为低空经济企业补足应用场景关键一环。
“近年来,依托天津港保税区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我们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产品足迹已遍布全球七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天津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OO姚娜介绍。
一辆工程车:双轮驱动攀登制造业价值链上游
不久前,随着两台印有“中国制造”标识的巨型设备缓缓驶入安哥拉BUNGO火车站,天津欧柏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安哥拉铁路局交付了一辆起拨道捣固车和一台伸缩臂式铁路起重机,将服务于当地的铁路维护项目。
“天津港保税区的一站式通关服务让我们能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本次交付的捣固车,比合同约定交付时间提前8个月。”天津欧柏威股份有限公司贸易事业部副总经理马军侠介绍。2024年,欧柏威对非出口额同比增长120%,其中智能铁路装备占比突破75%。
率先建立“一站式”RCEP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推动离岸贸易“天津模式”再扩容……凭借“自贸+综保”的政策优势,天津港保税区始终将“制度创新+政策赋能”作为面向全球化新局面的发展思路。
改革和创新还为天津港保税区带来了保税维修再制造这张产业“金名片”。保税维修再制造是指企业以保税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等问题的货物从境外运入境内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出境的外贸业务模式,是反映先进制造及其配套高端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今年5月,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GE医疗天津基地成为京津冀首个医疗器械保税维修试点,使GE医疗天津基地这一GE医疗全球最大的磁共振生产基地之一,从“制造基地”完成了向“制造+服务”双枢纽的升级。
“首个”的背后,是天津港保税区在该领域多年的积累与创新。近十年来,依托天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50余项保税维修政策,目前,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国内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全、业务模式最丰富、政策制度创新最多的地区之一,带动2024年天津保税维修实现进出口货值232.6亿元,同比增长101.8%。
作为高端制造业售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保税维修再制造的欣欣向荣,进一步延伸了民用航空等区内优势产业的产业链。
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营第三方飞机大修和客改货公司。得益于天津自贸试验区2019年发布的《关于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的实施办法》,天津海特成为全国首个在综保区外开展飞机客改货的企业,开启了业务国际化之路。近五年来,公司境外收入从200万美元增长至超千万美元。
天津港保税区自贸工作局局长何江介绍,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为航空维修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关便利化措施、跨境资金流动便利以及国内首创的保税维修政策等举措,显著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不久前,天津海特三期机库正式投用。投产后,公司将具备10条大飞机、8条公务机维修及改装产线,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航空维修市场的领先地位。
天津海特有关负责人表示,天津海特将以三期机库为新引擎,加速推进飞机大修及客改货规模化,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飞机拆解及国际航材贸易平台建设,助力中国航空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