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8月1日就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的咨询文件刊发咨询总结,于今日生效。其中,“A+H”发行人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调至10%,或达30亿港元市值。
市场人士表示,此举将进一步降低“A+H”发行人门槛,提升制度灵活性,从政策层面释放出支持“A+H”模式发行上市的积极信号。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A股企业有望选择赴港上市,并成为2025年港股IPO的中坚力量。
“A+H”案例频出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今年以来已有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位列其中,这些企业分别在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A+H’案例频出,得益于灵活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企业质量的提升。”迅实国际金融控股董事长应伟平认为,近期不少A股上市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核心逻辑在于为其出海布局提供支撑,进而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A+H”上市阵营不断壮大。8月2日,晶合集成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公司国际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及国际品牌形象,同时充分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源与机制优势,优化资本结构,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公司正在筹划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港上市。7月31日,芯海科技、华恒生物分别发布关于筹划公司在港上市的提示性公告。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分析称,拟“A+H”上市的企业多为细分领域龙头,具备较强稀缺性,将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形成市场良性循环。未来,预计将有更多大型企业及产业链领军企业登陆港股,新消费和硬科技企业IPO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完善监管协作机制
“A+H”热度升温的背后,是监管协作机制的持续完善。
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主管王亚军表示,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A+H”持续活跃,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企业有出海发展需求,在港股上市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外币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监管备案提速,监管部门对先A后H的备案审核速度加快。此外,对于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公司,香港交易所也承诺30天内完成审核。
应伟平称,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了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请。这项举措允许相关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A+H”热度升温。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也为A股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中金公司分析,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在2023年颁布的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基础之上,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范发展。港交所2024年12月发布有关咨询文件,降低H股最低发行门槛,境内企业赴港股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
政策支持加力
市场人士预期,未来,有关部门有望加大对企业境外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随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有望迎来更多“A+H”案例。
8月1日,港交所就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的咨询文件刊发咨询总结,并就持续公众持股量的建议展开进一步咨询。其中提出,将“A+H”发行人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调至10%,或达30亿港元市值。
摩根大通香港上市及企业融资部门主管白思佳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越来越多较大型A股公司计划赴港上市。此前,港交所对“A+H”股设定的发行比例过高,且单一的比例门槛欠缺灵活性。新规调整后,若公司市值较小,可按10%比例标准发行;若发行规模达到30亿港元,即便比例低于10%也可以照此标准发行。这既降低了门槛,也使IPO机制更具灵活性。
央行、外汇局近期联合发布《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优化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政策,也将为A股公司境外上市营造更加友好和便利的政策环境。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表示,征求意见稿从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了便利,将进一步推动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企业在资金调回、使用和管理方面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规划上市后的资金安排,提高上市的积极性。
中国证监会日前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强调,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专家认为,这释放出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积极信号。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在双向开放稳步推进预期下,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将进一步提升,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的监管环境。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A+H”模式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