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同质化,手续费恶性竞争,低价竞争,无序扩张,诋毁同业——恶性竞争困扰保险行业久矣。“反内卷”不仅是监管部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不少保险机构的呼声和期盼。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及河北、福建、安徽、广东等地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纷纷出台抵制“内卷式”竞争相关举措,从反价格“内卷”,到反费用“内卷”,再到出台“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保险业“反内卷”持续升级。
战略趋同加剧“内卷”
“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都感受到竞争激烈、生存艰难,其实这与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追求‘小而全’的全国化布局有关。”一家中小寿险公司总裁向记者表示,最初有关部门鼓励并发展中小保险公司,是为了拾遗补阙、填补大机构覆盖不到的地方,同时也是为了让中小保险公司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
然而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下,中小保险公司寻求向外铺设机构、过度追求主流业务,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同时也抬升了经营成本。
据记者了解,2024年以来,亚太财险、爱心人寿、华夏人寿、太平科技等保险公司均因跨区域经营保险业务被监管部门处罚。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明看来,大量保险公司经营战略趋同,尤其是资本实力有限的中小保险公司,不顾自身资源禀赋,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全国化布局和保费规模排名,忽视深耕区域市场或细分领域的价值,最终陷入低效扩张与盈利困难的恶性循环。
行业供需失衡是“内卷”主因
近年来,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保险业保费增速整体放缓。2024年,按可比口径计算,保险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约5.7%,较2023年下降约3.43个百分点,较2019年的双位数增长更是大幅下滑。
“行业供需失衡是‘内卷’的主要原因,保费增长放缓但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增加,保险公司被迫通过‘内卷’维持市场份额。”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说。
在有限的市场“蛋糕”中竞争,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费用战、渠道战、价格战抢占市场,同时采用一些违法方式扰乱市场秩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虚列套取费用、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违法事由是监管处罚高发领域。
监管部门与机构须协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破解保险业“内卷式”恶性竞争,需要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协同发力:一方面,建立更加精细化、导向性的科学监管体系;另一方面,保险机构须坚定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需要错位竞争,发挥细分区域、细分市场优势。
“当前监管制度的精细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产品利率、费用规则未按风险分级,抑制了保险的差异化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建议,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按保险公司评级动态调整费用等指标监管上限;鼓励区域创新试点,支持地方特色险种发展,并配套财税激励与数据共享制度。
赵明则建议,监管层面亟须向精细化、多元化、导向性转型:一方面,优化偿付能力、公司治理、产品备案等规则,建立更科学的分类监管体系,体现对“小而美”“专而精”公司的差异化支持;另一方面,明确鼓励创新与特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如为特定领域(养老、健康管理、绿色保险、区域特色农险等)或特定模式(科技赋能、轻资产运营等)提供制度便利,引导资源流向更高效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