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十强、一批重大成果转化平台相继落户、初步形成“4+2”特色产业体系……这里是江苏泰州,这里是中国医药城,一座生态完备、活力迸涌的创新之城。
8月2日,“沪泰同行·链动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泰州举办。上海证券报组织来自上市公司、优强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的超60位企业家、投资人及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走进泰州,就泰州医药产业新动能、新机遇建言献策。
当前,上海与泰州正形成生物医药产创融合的“双向奔赴”。双方定位互补,将泰州所能和上海所需紧密结合,打造“上海研发+泰州制造”的科创协同。
探医药城创新动能
“泰州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介绍,这里不仅拥有全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还承担着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更获得了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磅政策支持。
深厚的产业基础,催生出亮眼的发展成果。“近10年来,中国医药城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泰州医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蒋鹏透露,在政策支持下,中国医药城已有8家本土孵育企业上市、1家企业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上市、1家企业冲刺北交所IPO、18家企业进入上市培育期。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在“金融+产业”方面,泰州已形成“孵化+天使”“创投+保险”“债权+股权”“上市+重组”等金融支持服务模式,构建起“资本雨林”生态,为企业提供“精准滴灌”式资本支持。
企业的创新成长,得益于泰州“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优质生态。当前,泰州正在按照“12345”的总体工作布局,全力打造“到泰州,泰周到”城市品牌。在此背景下,泰州医药高新区建成了国内首个药品监督服务综合体,设立新药申报、医药政策、审评核查、药械检验4个服务中心,一体化提供医药产业政策解读、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目前,中国医药城正加快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首选地。
借助特色产业及先发优势,泰州积极谋划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蒋鹏表示,泰州正在发力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致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高地。未来,中国医药城医药产业将形成“投产一批,在研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泰州已积累了深厚的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项目、企业、资本和人才的集聚效应。
对于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下一步创新升级,叶国标认为,还需加强“资本+智本”两大新动能,优化“资本+科创+产业”新生态,进一步汇聚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打通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上海证券报既是以权威、专业、价值为宗旨的全媒体财经机构,又是以开放、分享、共赢为目标的资本市场服务性平台,既要服务地方政府“双招双引”和高质量发展,又要成为资本市场各主体的参谋助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其捕捉商机、获取资源、占据要津、健康发展。
聚产业链制造活力
泰州不断擦亮中国医药城的“名片”,已集聚国内外医药大健康企业1300多家,包括阿斯利康、雀巢、勃林格殷格翰、阿拉宾度等14家知名跨国企业。此次“沪泰同行·链动未来”调研团汇集了众多来自医药全产业链的企业代表,他们期待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与泰州相关企业强强联合形成“链动”。
“泰州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日益完善的医药产业链,孵化了众多优质企业,是上海医药寻找并购标的的重点区域。”上海医药投资发展部副总经理顾杰曾多次到访泰州,通过此次泰州之行,他希望找到合适的并购机会,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实现公司更高效的发展。
从成都到泰州,苑东生物副总经理朱家裕不远千里前来寻找创新机遇。
朱家裕表示,苑东生物正在通过“产业+资本”模式为创新型医药企业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未来希望通过并购、联合开发等外延式发展方式,为泰州创新药产业发展赋能,同时为自身寻找新的增长点。
不少企业依托自身已有的发展基础,积极探索与泰州的合作机会。上海大山合菌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传福坦言,大山合正在探索“上海研发营销+江苏生产”的“前店后厂”模式,未来希望与泰州深化互动,围绕泰州产业导向等核心议题开展交流,寻求合作契机。
普蕊斯副总经理赖小龙介绍,公司已与部分江苏优质企业展开项目合作,希望未来加强与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交流与联动。新开源副总经理邢小亮表示,诚邀泰州方面及企业家朋友到公司考察指导,共同探寻业务合作机会。上海生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称,希望未来携手更多医药企业、金融机构等,持续在泰州医药城落地更多创新成果。
踊跃“链动”泰州,更乐于赋能泰州。不少医药企业代表也积极为泰州进一步打响中国医药城的“硬招牌”集思广益。
“希望泰州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政策的‘试验田’。”恒瑞医药战略投资部刘晗表示:一是希望泰州在关注研发政策的同时,重视创新药生产上市后的应用与推广,助力创新药在泰州、江苏乃至全国更好落地,形成“销售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二是期待政府搭建平台,在国际化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助力,支持企业通过BD交易、国际多中心临床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帮助企业更好地将创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阳光诺和副总经理黄超贤认为,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期待与泰州通过各类沙龙等形式加强互动交流,为新药研发领域的年轻人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新火花。
“上海研发+泰州制造”的模式,也让三元基因副总经理张宾期待北京与泰州的产业互动机会。张宾表示,泰州是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南下长三角地区进行产能布局的优选之地。“期待泰州抓住北京企业南下进行产能建设的产业外溢机遇,探索京泰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斌期待,泰州从战略高度推出“基因+”行动,大力推动基因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推动“健康泰州”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建设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双高”先行区。
“希望以联合体为纽带,为泰州在创新转化、企业出海、智库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泰州连接上海及全球资源,实现共创、共建、共赢。”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晓南说。
引金融“活水”浇灌沃土
泰州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企业扎根,更离不开金融机构资金“活水”的滋养。与会的券商、基金、银行、创投等机构负责人均看好泰州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希望以金融支持、专业服务、股权投资等不同方式,厚植医药产业沃土,夯实泰州医药城根基。
“泰州是一个投资‘福地’。”上海君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湖北商会党委书记陈谋亮说,10年前,他在上市公司任职时就曾在泰州投资了2家医药相关企业,每年有几千万元的回报。目前君合投资主要投资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形成了“龙头企业+社会产业资本+政府引导资金+投后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已在湖北有实践案例,陈谋亮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复制落地在泰州。
优势资本管理合伙人、优势禄展(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健向泰州市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一是由泰州与金融机构携手成立伞形基金,构建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投资生态;二是联合打造上海-泰州生物医药国际创新中心,以“上海研发+泰州制造”模式,推动更多国际化合作项目落地;三是依托泰州产业集聚优势,打造面向上海的康养基地,整合相关企业资源形成片区化开发格局。
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程放同样看好“上海研发+泰州制造”的产业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程放认为,还可以从市值管理、并购重组、产学研合作、生态建设等四方面深化沪泰“链”动。
“做投资最重要的是找到好项目,去年我们推荐了2家企业落户泰州,并拿到天使投资。兴鑫洋创业基金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投资,期待未来在泰州能够落地更多的投资合作项目。”兴鑫洋创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李金华表示。
在河南国土赛领城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博恒看来,泰州已打造成为服务型政府、资源型政府、集约型政府,尤其是为投资机构培育了良好的医药产业投资热土,为投资机构提供了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投资机遇。在当前并购热潮下,河南国土赛领城发基金希望助力泰州医药产业并购高质量发展。
“耐心资本”培育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壮大,券商等中介机构则聚焦上市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
“我们可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中发挥三种功能:一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囊支持;二是围绕地方产业定位特色进行产业招引;三是聚焦企业上市并购发债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配套服务。”国联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说。
华福证券副总裁蒋松荣表示,未来希望从企业投融资服务、IPO上市辅导、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方面,为泰州医药产业及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支持。
金融“活水”如何精准赋能泰州医药城?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党委委员徐晓益提供的方案,让与会的泰州政府及企业相关方感受到金融服务的温暖和力量。比如,协助产业基金GP募资,每月组织机构LP见面会,为GP募资提供高效对接渠道;借助银行合作的一批有并购需求的上市公司,帮助泰州的生物医药企业拓展并购退出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