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底部徘徊之后,公募基金终于在2025年热度开始攀升,有渐渐“入夏”之感。
今年以来,沉寂多时的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翻身,年内超九成主动权益基金斩获正收益,业绩翻倍的产品批量涌现。同时,亮眼业绩正如夏日骄阳,迅速点燃了基金经理的斗志,也解冻了基金发行市场。今年二季度,全市场近2500只基金同时提高了股票仓位与持股集中度。7月以来,更有上百只权益基金提前结募,加速入场。
然而,业绩的回暖与发行的升温,仅仅是重建投资者信心的起点。即便公募基金收获了“盛夏的果实”,仍然需要跨越基民回本即赎回的“信任裂缝”,将基金经理的主动作为持续转化为持有人的收益,将发行市场的短暂热情沉淀为基于深度信任的长期资金活水,这不仅是市场情绪的修复,更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优化的关键一步。
热度上升主动权益基金打了翻身仗
今年以来,A股在人形机器人、北交所、AI硬件、创新药等领域不断涌现结构性机会,让抓住这一波机遇的基金经理收获颇丰,打了一场久违的翻身仗。
截至8月1日,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超过13%,超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业绩翻倍的产品批量涌现,在7月29日,年内基金业绩翻倍的产品总数一度达到了17只,业绩最牛基金收益率超140%。
尽管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仍处于修复前期回撤的过程中,但是短期业绩显著回升,正持续助推基金长期业绩稳健增长。Wind数据显示,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在近一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优秀的产品业绩是基金经理驰骋市场的强心剂,每一次的突破增长都能点燃他们的投资热情。一位今年取得近5年最好业绩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当下可选择的投资赛道已逐渐清晰: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二十余年的高光时刻后,增长动能趋缓,未来收益空间已显局促;债券市场十年期收益率徘徊在2%以下,配置吸引力亦相对有限。如此一来,股市便成为资产配置的关键选项。从横向的国际产业对比与纵向的发展历程审视,以新经济为代表的领域已展现出显著的产业竞争优势,长期投资价值正不断凸显。”
记者还注意到,一些基金投顾组合的主理人也活跃起来,他们管理的基金投顾组合业绩回升明显,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此外,一些投资能力曾遭投资者质疑的基金经理在今年也取得惊艳业绩。例如,一位曾连续亏损4年的医药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今年一度斩获超70%的正收益。不过,尽管该基金今年取得不错的业绩,但是在2020年至2022年高位买入该基金的大部分持有人仍处于账户亏损状态。
虽然近期市场在连续上涨后出现波动,但公募基金对后市依然较为乐观。景顺长城基金投研团队表示,短期来看,国内外扰动因素边际增加,叠加此前市场已积累一定涨幅,可能存在阶段性调整。但要重视A股市场资金面已出现积极变化,在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叠加“资产荒”的环境下,对于高回报资产有较强的配置需求。随着市场赚钱效应回升,市场有望形成场外资金流入与市场行情正向循环的状态。
主动出击基金经理风险偏好提升
随着市场反弹以及基金业绩向好,基金经理的风险偏好也出现了明显提升,主动提升股票仓位、聚焦核心持仓成为不少基金经理的共同操作。
上海某新锐基金经理透露:“最近我们一直在择机增持,近期的仓位提升幅度在5到8个百分点,而且主要加仓了弹性更好的科技成长方向。核心原因是,我们认为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的多重共振已经初步形成,中游制造的成本压力在缓解,消费场景在逐步恢复,科技创新的动能依然强劲,下半年到明年,盈利增速有望逐季改善,这将为股市提供坚实支撑。”
“我们不仅加了仓,更重要的是集中了火力。”上海另一位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组合的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已由之前的50%左右提升至接近60%。这并非盲目下注,而是基于深度研究,对持仓标的的盈利确定性和成长韧性有了更强的把握。我们认为,在复苏初期,强者恒强的逻辑会更清晰。”
Wind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市场有近2500只基金同时提高了股票仓位和持股集中度(前十大重仓股票市值合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风险偏好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嘉实红利精选A成立于2024年12月,在经历了三个月的建仓期后,该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股票仓位仅有15.82%,建仓节奏十分谨慎。但在今年二季度,该基金大举加仓,将股票仓位大幅提高至92.8%,提升了约77个百分点;同时,该基金持股集中度也从9.88%提升至43.58%,前五大重仓股的仓位均超过了5%。
再比如,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中信保诚至瑞A一直保持低于20%的股票仓位,但在今年二季度,该基金将股票仓位从9.20%大幅提升至83.94%,同时持股集中度从2.98%大幅提升至41.7%。重仓股也从贵州茅台、伊利股份等传统消费,切换至潮宏基、爱美客、泽璟制药等成长性更高的股票上。
中信保诚至瑞A的基金经理王睿表示,二季度该基金选择中等偏高股票仓位策略,高增速的成长型资产与底部价值型资产并重,并适度分散行业配置,提升个股集中度。
“分散投资在下跌市中能分散风险,但在市场回暖、机会明确的时候,适度集中才能更有效地捕捉机会。当前,我们更倾向于将资金集中在那些商业模式清晰、行业格局优化、管理层优秀的龙头公司上,尤其是估值调整充分、业绩有望率先复苏的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上述上海新锐基金经理表示。
信心提振基金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亮眼的业绩表现如同强心剂,不仅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而且迅速传导至基金发行端。记者观察到,基金公司新产品的营销节奏近期明显加快,且权益类基金受到投资者较多关注。
华南某基金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市场确实已回暖,甚至有了一点渐入牛市的氛围。不过,主动权益基金还是挺难销售的。新客户普遍关注锐度较高的产品,一些老客户则是刚刚解套,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任还需要慢慢修复。
Wind数据显示,汇添富创新医药、华夏军工安全、中欧红利优享、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中信保诚多策略等今年二季度规模增长居前。
信达证券分析,二季度一些特色基金产品明显更受资金青睐,规模明显增长的主动权益产品普遍具备风格鲜明、定位清晰的特点,多聚焦于特定行业如机器人、医药、军工等,以及红利、科创、小微盘等投资风格鲜明的主题。
一位券商营业部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最近行情好,基金是好卖了些,我所在营业部代销的券商结算基金销量整体较好,其中一只科创综指增强产品销售金额是目标额的130%,超出了预期。”一家中型公募的机构销售则对记者表示:“公司7月份成功发行了一只权益类基金,募集规模是今年以来最大的。”
记者注意到,大成基金旗下的大成洞察优势自7月7日开始发行,由于认购火爆,仅募集8天就提前结束募集,其间共募集24.61亿元,创造了今年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之最。
Wind数据显示,今年6月共有155只新基金成立,为近年之最,仅次于2023年3月成立的156只,6月发行总份额也创下年内之最。7月份,又有135只基金募集成立,该数量与3月份的新发基金数量并列第二。
部分基金公司为了不错过这波股市反弹行情,在旗下新基金达到成立门槛后,就迅速宣布结束募集,希望基金先成立再加强持续营销。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7月以来共有116只权益基金结束募集。另外,近期,基金公司明显加快了新基金发行节奏,7月共有149只新基金启动发行。
不过,上述券商营业部销售人员给记者展示的一份内部数据显示,公司旗下各营业部今年权益基金销售任务完成情况差异较大,例如一家业绩垫底的营业部上半年的权益基金销售量完成率不足30%,而业绩表现最好的营业部上半年权益基金销售量完成率已超过了75%。
上述华南某基金市场部人士指出,基金赚钱才是获取持有人信任的第一要义,业绩靠前的基金产品多有净申购,不过净申购的规模还谈不上爆发的程度。
在存量基金方面,一些规模较大、业绩表现不佳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仍在持续缩水。基金二季报显示,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并未因业绩回暖而出现较大幅度净申购。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回本即赎回的现象在基金投资者中有所强化,不少主动权益基金并未因好业绩吸引增量资金涌入。
多位接受记者调研的人士表示,在新基金发行市场,权益基金销售市场有回暖迹象,不过并非所有产品都受到青睐。整体来看,被动投资产品受投资者青睐程度大于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弹性高的产品热度高于稳健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