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市场“钱潮”奔涌
从资金流向来看,资本市场的正向循环已开启。未来,随着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减弱,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居民“存款搬家”趋势将愈演愈烈,海量资金将涌向中国权益资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浩荡的资金迁徙潮背后,是企业基本面的修复,是经济转型的推进,更是投资者的信心。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记者马嘉悦
拿出存款买理财,赎回债基买股基,固收转型“固收+”……随着市场结构性行情演绎,一场浩浩荡荡的资金迁徙正在进行。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今年以来,居民存款大“搬家”,理财需求飙升,带动了部分信托公司管理规模实现千亿级别增长。与此同时,公私募产品发行愈发火热,基金仓位高举高打,险资更是重金入市……正所谓“钱潮汹涌,直奔股市”。
存款“不香了”
“今年上半年,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是承接了银行理财的需求。”一家信托公司总经理说。
记者采访获悉,由于信托具备较强的稳健型产品管理能力,银行理财具有丰富的客群资源,一直以来,银行理财机构会通过申购信托公司旗下信托计划来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信托公司管理规模的飙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巨大的居民理财需求。
该信托公司总经理坦言,公司管理规模从年初的6000多亿元增至目前的90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增量资金来自银行理财机构。尽管在监管引导下,信托无法利用平滑机制打造高收益理财产品,但相关需求仍显著上升,部分信托公司管理规模随之扩张。
沪上一家信托公司标品业务人士也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行理财需求增长便有所提速,今年以来需求增长更加明显,公司标品业务增长也显著提速。”
居民存款“搬家”的趋势,不只是体现在信托规模的增长上。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近10年同期新高。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
“存款收益不高,今年以来一些高净值客户对‘1字头’的利率不太满意。”一位私募市场人士直言,目前各大银行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2%以下,越来越多客户开始研究理财产品,甚至关注股票策略基金。
7月29日,蚂蚁财富平台与小红书联合发布了《避险青年调研报告》,该调研覆盖4003名青年受访者。报告显示,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破1%后,青年受访者的理财习惯发生变化,即从单一储蓄转向多元的分散配置,偏好债基、银行理财、黄金等稳健型产品。
国泰海通宏观研究团队发布研报称,2022年9月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以主要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2022年9月至2025年5月,利率已连续下调135个基点。与此同时,7天逆回购利率仅下调60个基点,短端的银行间资金利率、同业存单利率下降节奏较慢。在此背景下,居民在选择金融资产时,不再高度集中于存款,而是流向稳健型理财产品。
发行“热闹了”
与此同时,公私募基金发行愈发热闹了。
“最近一个月的出差次数,比去年一年都多。”主观多头私募市场人士王茵(化名)笑言。
王茵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情绪稳步回暖,尤其是近期上证综指一度突破3600点,投资者情绪被“点燃”了,无论是路演还是客户交流都更为频繁。
“公司在募集端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资金开始由观望转为配置,尤其是5月以来,权益市场的结构性赚钱效应增强,成交活跃度上升,进一步强化了各类投资者的入场意愿。具体来看,客户沟通频次显著提升,量化中性与多头增强策略也均得到资金积极布局。”蒙玺投资有关人士透露。
某百亿级量化私募称,近期公司净申购规模明显上升,投资者申购频次和单次申购金额均有所增加,尤其是多头策略产品如指数增强和量化选股,备受投资者青睐。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7月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备案数量达1234只,较前一个月的1100只增长12.18%。今年以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备案产品达6695只,较去年同期的4187只大幅增长59.9%。
公募基金发行市场也显著回暖。
Choice数据显示,7月28日至8月3日,全市场有31只公募新基开启募集,较前一周的23只增长34.78%。与此同时,7月新成立基金数量超140只,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数量新高。
此外,据用益信托统计,7月21日至27日,标品信托市场热度回升,成立数量及规模均有所上升,成立规模环比涨幅超70%。其中,含权信托受到资金青睐,配置类业务信托成立规模罕见超过固收类业务信托。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认为,A股市场情绪乐观,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提升。而且,7月以来宏观经济数据向好,保险、银行理财子等长期资金逐步加大权益仓位,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基金发行市场升温。
机构“进攻了”
对于权益市场的机会,机构嗅觉敏锐。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7月初,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便升至77.36%,逼近年内高点。其中,百亿级股票私募仓位指数更是高达83.26%,不仅创出年内新高,还创出近一年来新高。直至目前,私募整体仓位仍在75%以上,超六成百亿级私募满仓(仓位超八成)运作。
源乐晟资产称,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减弱,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以及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误读纠偏等,均将构成中国股票市场演绎结构性机会的重要支撑。因此,公司会保持较高仓位,紧密跟踪各行业基本面变化,积极“落子”。
据测算,7月中旬开始,公募权益基金整体仓位也显现止跌回升态势,截至7月28日公募权益型基金整体仓位为92.7%。
与此同时,多只“固收+”产品在二季度提升了权益仓位。例如,截至二季度末,永赢稳健增长一年持有基金的权益仓位比例为16.53%,与一季度末的13.59%相比显著提升。国联安添利增长权益仓位为19.35%,接近合同约定上限。
除公私募外,险资、信托等也瞄准了权益资产。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号、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号,均于7月7日成立、7月8日完成备案。其中,根据7月4日新华保险公告,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号规模为225亿元。
据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10余家险企密集设立或增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计目标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
“今年以来,公司的一大业务思路是从固收转为‘固收+’。”上述信托公司总经理表示,一方面,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加剧了债券投资难度;另一方面,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丰富,且具备基本面支撑。可以说,权益市场已经成了“一块必须抢的蛋糕”。
“市场结构性机会越多,基金赚钱效应越明显,投资者越有意愿将存款转至理财产品,从而再次推升权益资产估值。”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分析称,从资金流向来看,资本市场的正向循环已开启。未来,随着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减弱,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居民“存款搬家”趋势将愈演愈烈,海量资金将涌向中国权益资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浩荡的资金迁徙潮背后,是企业基本面的修复,是经济转型的推进,更是投资者的信心。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