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4日讯(记者郭松峤)“中国的上市公司ESG披露范围将愈发广泛,参与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参与披露的自愿性逐步增强,披露内容也更趋丰富、实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向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
赵锡军对记者表示,《应用指南》将发挥多项关键作用,比如在信息披露层面建立统一标准,包括披露流程、核心议题筛选以及与财务报告的衔接,从而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赵锡军认为,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不仅是向社会、投资者、市场及利益相关者展示与沟通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倒逼上市公司切实履行ESG责任,注重实际行动而非空谈。
那么,哪些关键指标或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围绕相关话题,赵锡军接受了财联社记者的专访。
财联社: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的数量日渐增多,ESG评级也呈上升趋势。上市公司ESG披露的监管越来越体系化,这呈现出哪些特点?
赵锡军:此前各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披露ESG的要求不同,有自愿性披露也有强制性披露。从上市公司披露历程来看,其实时间并不长,但是达成共识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上市公司本身还是社会公众、相关部门等,过去对上市公司披露ESG并不是强制要求,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选择性披露,存在不规范等情况。
此外,根据最新监管要求,沪深北交易所已于去年联合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明确规定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成分股公司需在2026年之前完成2025年度报告的首次披露。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主动将报告名称变更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按照监管规划,未来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强制披露范围将逐步扩大至全部上市公司。
财联社:近期,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向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这对企业的ESG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赵锡军:《应用指南》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披露的具体操作指引,特别是在财务影响评估等关键环节给出了详细的方法论支持。这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规范和工具支持,助力企业逐步实现从“选择性披露”到“完整披露”的转变。
《应用指南》还将发挥三大关键作用。首先,在信息披露层面建立统一标准,包括披露流程、核心议题筛选以及与财务报告的衔接,从而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其次,借助强制披露机制推动企业完善ESG管理体系,确保相关数据的纵向可比性和时间序列完整性。最后,为企业开展ESG工作提供明确指引,助力企业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财联社:作为投资分析的重要依据,你认为哪些关键指标或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
赵锡军:目前ESG披露内容因分析框架、指标体系的多元性,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法律制度存在差异,导致各机构设计的ESG分析框架不同,指标体系对企业ESG实践的反映程度也有差别。例如在“Social(社会)”维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良好指标体系的要求就存在差异。
关于何种ESG框架、指标体系或评价标准更科学合理,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各方都在努力完善相关评价标准、体系、框架,以形成更多共识,这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对ESG相关内容进行整体评估是可行的,但要做出细致、明确的判断仍有难度。
财联社:全球ESG评价标准还未统一,国内ESG在形成统一框架方面处于什么阶段?
赵锡军:当前,关于ESG报告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凝聚共识的关键阶段。各市场主体包括上市公司、政策制定机构、监管单位以及研究机构等正在持续开展深入探讨。尽管目前不同企业发布的ESG报告仍存在一定差异性,但随着各方交流的深入,共识正在逐步扩大。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联合出台的指引文件为建立统一披露框架提供了重要指导。该文件不仅明确倡导企业积极落实ESG理念,更从实践路径和基本规范等维度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性指引。
财联社:你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赵锡军:中国ESG实践展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首先是披露层面的发展,披露范围将愈发广泛,参与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披露程度持续提升。此外,上市公司参与披露的自愿性逐步增强,披露内容也更趋丰富、实在。
披露不仅是向社会、投资者、市场及利益相关者展示与沟通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倒逼上市公司切实履行ESG责任,注重实际行动而非空谈。关键在于促使上市公司从被动受外界压力约束转变为主动树立ESG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行为中,化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