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田鹏)科创板开板六年间,以制度创新和生态建设为抓手,为科学家创新创业培育沃土,并持续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人才创新优势向产业发展、国家竞争优势转变。
数据显示,超六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四成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近三年合计已推动1100余项合作项目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科创板的产学研贯通机制正在加速孵化新质生产力。
“科创家”群体汇聚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纵览美股七大科技巨头,公司皆由技术拥有者创立。与之类似,科学家创业成为科创板的鲜明特色。一批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在科创板汇聚成流,共同书写着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完整故事。
具体来看,一方面,院士领衔企业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例如,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带领公司耗费7年零5个月,研发出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创造了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产品。
另一方面,高校教授架起产学研桥梁。据统计,75家科创板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具备高校教授或博导任职经历,其中21人次教龄超过10年。例如,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支持下,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于2001年牵头组建龙芯课题组,开启我国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的自主研制之路。2021年科创板上市带来的35亿元融资支持,更助力龙芯中科攻克多个中国“芯”自主可控里程碑。
据悉,2025年,龙芯中科正式发布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龙芯3C6000,不依赖任何国外技术授权和境外供应链,性能已比肩2023年至2024年的国际主流产品。
同时,海归群体则凭借全球视野,成为国际前沿科技与中国产业需求的“连接器”。据统计,超三成科创板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拥有海外求学经历,尤其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领域这一比例达到五成。
例如,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淑敏,曾任职于全球CMP抛光液龙头企业。2004年,面对中国本土高端半导体材料几乎空白的局面,她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创业。公司打破了国外厂商对集成电路领域化学机械抛光液和部分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的垄断,使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自主供应能力。
夯实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基础
技术突破的锐度,源于专业精耕的深度。据统计,科创板公司实控人中有约110位本科毕业于中国C9高校,其中,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分别有24位、16位和14位。若将统计范围扩展至董事长和总经理,毕业于中国C9高校的科创板“关键少数”将达到169位。
科创板“关键少数们”的“校友集群”效应,正转化为板块的产业集聚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薛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2级,他带领企业打破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国际垄断,推出世界首款2米PET/CT、5.0T全身磁共振等创新产品。
另据统计,近四成科创板公司“关键少数”(即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有博士学位。19家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占9席。超五成科创板公司“关键少数”的最高学历专业与公司主营业务直接相关,为企业的创新发展筑牢根基。
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国健”)董事长娄竞在纽约福德姆大学取得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卫生总署(NIH)从事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积累了国际前沿抗体药物研发经验。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科创板公司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数据显示,近三年科创板公司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超八成。
从产学研合作形式看,超七成科创板公司联合985/211高校或中国科学院系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超四成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超三成共建实验室。
例如,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光伏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建成以来已创造29次世界纪录,获得光伏行业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产学研融合加快了创新成果转化的步伐。近三年科创板公司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项目数量合计超4000项,其中,1300余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立项,1100余项已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
例如,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实现超500台12英寸CMP装备出机,产品批量进入行业知名芯片制造企业。
整体看,科创板公司合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件,2024年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数量就已经超过2万件。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自开板以来,资本市场持续发挥枢纽功能,有效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人才引进方面,科创板率先推出了更具适应性的股权激励制度,有力支持科技企业吸引、留住和鼓励人才。超七成科创板公司积极运用股权激励工具,已覆盖核心业务及技术人员超14万人。截至目前,科创板公司研发人员合计已超24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