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4日讯 AI成为一级市场的唯一“顶流”已是无须过多做证明的事实。
在门票全部售罄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一场论坛上,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美团龙珠合伙人王新宇、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均在对谈中均表示,所在机构上半年出手投资的项目中,有超过70%属于广义的AI领域,其中蓝驰创投的比例更是高达95%。
AI的资本热度在持续朝顶峰攀升,但一些变化也在潮水之下逐渐现形。
作为较早布局具身智能与AI应用赛道的机构,祥峰投资曾投资宇树科技、Flowith、纬钛科技等项目。而在逛遍了WAIC几乎所有有Demo的展台后,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AI产业逻辑正发生从技术指标竞赛到商业落地验证的转向。
“可以明显感觉到,场景智能现在已经站上了C位。企业不再炫耀千亿级模型,转而用任务完成率和成本公式说话。”
在硬件端,尤其以具身智能这一风口领域为代表,不仅投资人评估项目的核心标准变得务实,就连项目也开始主动“算账”。刘天然告诉记者,在WAIC这一得以集中高效地与项目交流的场合中,她注意到项目方不仅着眼于展示技术,还越来越多地向客户展示产品的任务完成率、稳定性,“企业甚至会主动给潜在客户提供ROI量化模型。相应地,在成本可控前提下的任务完成率成为了项目投资价值评估的硬标准。”
刘天然还以一上线网购平台的机器人产品作为反面例子,“产品本身确实是过硬的,但好过5万元的价格可能就会劝退一批客户,这时就需要刚需、高频的场景作支撑。总体而言,如果硬件产品成本没法降下来,具身智能产业的商业化路径将异常艰难。”她进一步表示,寻求并定义能撬动用户支付意愿的“杀手级场景”,是弥补成本短板、打开市场的核心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刘天然的这一观察,与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及CTO王鹤,在近日的一场公开对谈中所强调的内容恰好相吻合。
在回答主持人有关如何看待投资人朱啸虎相关具身智能的观点时,王鹤略显激动地表示,在最开始见相关投资人时也曾遭受质疑,“对方直接表示,家里就没有3万元以上的电器,因此人形机器人绝对不可能。”但紧接着王鹤表示,当前,银河通用大几十万一台、“比车都贵”的机器人已经在批量售卖,而原因正是:算得出来ROI。
“机器人可以干满一天24小时,请人可能还涉及休假、流动等,客户采购我们的机器人,三年下来的成本是75万元,他会觉得我帮他省下了一系列的人力雇佣成本,我这边也保证了出货,客户甚至是催着我们的产能可以迅速铺开的。”
在这场公开对谈中,王鹤多次提到了ROI、成本等与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相关的关键问题。谈及为什么选择零售场景作为当前的落地首选场景,王鹤表示,“药品的单盒价格高,同时消费者在药店的单次购买货品不多、消费者进店频率也相对较低,所以整体而言使用人形机器人做无人药店的ROI算得过来,并且对机器人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所以并非我们选择了医药领域,而是跟康养相关的场景还是相对更高价值的。”
AI应用软件端,投资人也在更多地谈及成本问题。
例如,智能体尤其是编程类项目当前热度很高,估值持续攀升,但已有投资人开始关注其底层的成本结构与盈利模型。“这些方向现在估值炒得很高,但问题是,大模型公司最后很大概率会亲自下场,而且它们有巨大的优势。”陈昱表示,这类应用一旦上量,token成本极高,“哪怕这类项目做再多缓存优化,调用成本也很难与基模公司抗衡。”他直言,一些明星项目当前亦是处于毛利率为负的状态,后续或进一步面临盈利挑战。
曹巍更是坦言,国内的AI软件应用当前还处在艰难起步的阶段,“我们也尝试过投一些AI应用项目,但坦率讲,在国内市场上活得都挺苦。”他表示,其中部分项目“最终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卖出,已实现退出”,甚至有创始人已经转向大厂,从事战略与投资方向的工作。
而随着AI产业和投资逻辑的变化,机构们的投资策略也在做相应调整。多数投资人都表示,在对AI应用软件项目的评判上,正在从单纯看技术和团队,转向更关注能否构建商业壁垒。
刘天然对记者表示,当前在具身智能赛道的投资,祥峰更关注三大核心要素:一是否聚焦于可量化价值的刚需场景,解决真实痛点;第二,硬件成本结构是否健康,有无明确的规模化降本路径;第三,商业化闭环是否成立,能否快速获取付费用户并验证单位经济模型。
而这意味着对刚需场景的高度聚焦,以及支撑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这些场景落地的上游核心环节,包括高精度传感器、专用执行器、仿生机构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在C端应用领域,刘天然认为,判断一个场景是否值得投入,关键要看是否具备“高频使用、成本可控、体验完整”这三项基本条件;目前团队尤为关注那些可被验证的落地场景,例如具备临床认证的康复设备,其本身的医疗属性就能够支撑合理的溢价;又如面向家庭场景的效率工具或带来新奇体验的消费品,判断其商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是用户是否愿意长期为订阅服务付费。
聚焦垂直场景逐步形成数据壁垒的重要性被多个投资人提及,一个普遍共识是,应用所处的场景若能持续生成具备专属性和高价值的数据,并反哺模型能力、形成正向反馈机制,便有望建立起稳固的“数据飞轮”。一旦这一体系运行稳定,即便基座大模型能力不断演进,垂直场景中的独立应用仍具备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商业化层面也形成闭环。
也就是说,在资本评估体系趋于理性化的当下,项目是否具备可验证的降本路径、清晰的商业模型与持续的数据优势,正成为AI创业者必须跨越的新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