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嘴上说着躺平,但今年以来“90后开始偷偷‘囤’钱买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关键词搜索量暴涨3倍”等现象表明,从成长的烦恼到养老的刚需,可能只是一瞬间的转变。
记者注意到,当下的年轻人,早已摆脱了“月光族”的刻板印象,越来越多人在攒下人生第一笔积蓄后,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35岁考虑养老规划”也逐渐成为职场新共识。养老,这个曾经专属于中老年的话题,正在被年轻群体们列入规划清单,越来越多的“Z世代”把养老战线拉长了。
这到底是焦虑“冗余”还是人间清醒?当你在手握百万存款之后,是选择抓住投资机会实现资产增值,还是为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提前布局?今天的百万资产,能撑起“体面老去”的底气吗?《百万存款计划》第六期将聚焦年轻人的“养老规划局”,探讨着手准备养老的最佳时间线,解锁“年轻时投资,老年时兑现”的科学模型。
1
何时规划养老才不算晚?
35-40岁成为关键分水岭
坐标北京。刚入职三年的“95后”学霸李先生,已经攒下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他本科就读于电信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专注AI方向研究,毕业不久便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大厂,赶上了AI行业发展的风口,积累了毕业后的“第一桶金”。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笔钱要不要用来投资?还是凑一凑房子首付?或者该提前考虑养老?在“先活好今天”与“要安稳明天”之间,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总在犹豫。
深圳科技园。在这里上班的林小姐刚满30岁,她自诩“以前月底必吃土”,现在居然能存钱,原因在于自己的"撒手锏三件套":每月定投1000元到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5000元入手商业养老保险,明算账发现60岁后每月多领2000元;每月500元基金定投,跑赢通胀就行。
相互印证的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显示,60.3%的受访者期待的着手养老储备规划“理想年龄”集中在31-45岁区间。其中,29 岁以下受访者中认为应在 35 岁之前开始储备的比例较 2022 年上升了 6.7 个百分点。
“养老规划是刚需,宜早不宜迟,这关系到我们老年生活的品质与尊严,养老储备也越多越好,这决定了我们的晚年生活的下限。”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欧阳湘宁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
35-40岁,正成为一个关键分水岭。在欧阳湘宁看来,对40岁以下甚至35岁以下的人来说,有20多年的时间规划养老,时间比较从容。户头如果有存款,可以优先规划养老;对40多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来说,应当将存款主要用于规划养老,因为临近退休,时间较为紧迫。
国际经验也是“他山之石”。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此前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认为,美国的家庭户主在40岁之前,储蓄的首要原因是买房子、子女教育等目的;但是40岁之后,他们的家庭储蓄的首要原因就是养老。
在今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一言蔽之:这一代年轻人需要对未来养老做出预期和计划,这也是未来养老金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
百万存款够不够年轻人养老?
100万变240万?时间是最大“复利”
面对专家大佬们的“呐喊”,是时候该明算账了。
据记者观察,100万元似乎是一笔不小的积蓄,但若以长期养老视角来看,这笔钱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人“体面又安心地老去”。
以北京为例,根据2024年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北京市养老机构的月平均总费用为6611元,包括床位费、护理费与膳食费,6000-7000元/月的养老机构拥有最高入住率。如果选择入住此类机构,每年支出就接近8万元。以此测算,如果从60岁退休后开始养老,按照平均寿命82岁计算,不考虑通胀,仅养老机构支出一项就需超过170万元,且不包括可能发生的重大疾病、长期照护等不可控成本,以及旅游、购物等额外支出。
当然,选择在不同城市规划养老、选择不同养老方式的花费各不相同。但在业界共识中,百万存款不能等同于“养老无忧”,提早布局、科学配置,才是为晚年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所在。
如何进行养老储备规划?据了解,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单位主导的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为个人主导的储蓄性与商业养老保险,包括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等。
通俗来说,个人养老金就是个人自愿在特定账户存一笔钱,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还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每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在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廖成林看来,个人养老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可以增加养老金的积累渠道,帮助投资者实现个人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
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才是关键“变量”。对于拥有百万资产级别的“中坚群体”,时间成为最大“复利”,也是未雨绸缪的最大底气。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35岁的人来说,拥有100万现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开始系统性地规划养老。虽然35岁距离退休还有较长时间,但越早规划,复利效应越强,未来养老资金的压力也会越小。35岁投保比50岁投保,同样100万本金,未来领取金额可能翻倍。
该人士举例,以某养老保险为例,一次交清100万,年化单利和预期分红等仅以3%复利计算,30年后现金价值超240 万。
“户头上有100万存款,我认为应该优先规划养老。”中国平安的财富分析师认为,如果有20年时间来做产品规划,时间比较从容。以养老年金险为例,其收益以复利计算,时间越长收益差距越大;年金险的 “终身领取” 特性,天然对冲长寿带来的 “资金耗尽风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强制锁定的 “养老纪律”,也普遍具备“写进合同的抗通胀底线”。
据观察,作为养老“先行者”,中国平安为探索养老金融新范式,近年来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性价比佳的医疗养老服务,打造专业的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构建一站式养老生态。
3
读懂“稳收益又抗周期”方程式
用好养老规划的“工具箱”
那么,眼下如何找到“既要稳收益,又能抗周期”年轻人的“养老方程式”?
《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Z世代”开始将养老规划前置,并将目光投向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养老储蓄+理财,甚至主动解锁“保险+养老社区”一站式服务,试图在资金安全与品质生活之间寻找突破口。
利好信号也不断。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逐步构建起具有不同形态、期限、风险特征的产品体系。
面对政策加持,养老金融产品的“货柜”愈发丰富,甚至让人“看花眼”。来自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0日,全国共有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998款,其中储蓄类产品466款、基金产品288款、保险产品211款、理财产品33款。保险类产品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占比达到21%。其中,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5款,占比11.8%;年金保险119款,占比56.4%;两全保险67款,占比31.7%,市场选择更加多样化。
记者注意到,除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养老保险成为热门选择。与市场化的公募基金或理财产品相比,商业养老保险具备“保障+养老”双重功能,更适合有长期养老目标的个人。据不完全统计,近30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中,2024年结算利率集中在2%—4.12%,七成以上产品的结算利率在3%及以上。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认为,这些产品通常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并提高整体收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还注重长期投资,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资产,享受复利效应,从而实现较高的收益率。
另一个近年来吃香的品类是分红型终身寿险,在养老规划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类产品具备复利增长、保本锁利、身故保障、资金传承等特性,长期持有下资金逐年增长,未来可通过减保、保单贷款等方式灵活提取,用作退休金或重大支出备用金。
养老目标基金也迅速走红。业内专家指出,养老目标基金具备明显的生命周期特点,能够根据投资者的年龄和退休规划灵活调整资产配置,逐渐成为年轻群体进行养老投资的首选。
不过,如何读懂年轻财富群体、提升投资积极性,同样存在掣肘。去年11月,南都湾财社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金融创新实践》指出,年轻客群提前进行养老规划的意识在增强,因此养老金融既需适配老年人,更要“讨好”中青年,如何做好年轻客群的长周期经营仍值得深思。
面对这个群体,信银理财曾抛出“解决方案”,比如为“Z世代”和投资认知程度较高的客户,提供了目标日期型、目标风险型产品,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判断选择合适的产品。
回到当下,“讨论养老是焦虑还是清醒”的灵魂之问,已不再存疑。但是,科学养老并没有“最优解”,无论是早早铺路,还是先取得财富积累再回头布局,都只是不同的路径选择,各有合理性。“活好今天”与“安稳明天”并非完全对立,与其陷入“现在花还是以后存”的二选一,不如在能力范围内,边过好当下的生活,边为未来铺垫一点安全感。
与此同时,从监管部门到财富机构,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依然是年轻人“养老规划局”里的重要“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