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4 23:37:11 股吧网页版
“债券增值税新政”B面:引发机构买债热情降温?银行债券交易员直言“不会”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李明会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就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有关事项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此次政策调整采用“新老划断”原则,对8月8日前已发行的相关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征税后,机构买债热情会降温吗?一位中小银行债券交易员对《华夏时报》记者直言“不会”。

  或可新增上百亿元财政收入

  回顾过去,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初期,为鼓励投资者积极参与,对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曾长期给予免税优惠。

  2016年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国债、金融机构购买的金融债券、政策性金融债是明确或实际操作中免征营业税的主要债券类型。2016年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时,财政部、税务总局亦在文件中明确,国债、地方债、金融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免收增值税。

  本次政策变化后,国债、地方债利息所得税依然免征,但对8月8日后新券的利息要收6%的增值税。

  如今恢复征税,背后有何深意?

  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政策的背景上来看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近两年债市呈现牛市,投资债券的机构收获了不少的资本利得。例如,从2024年至今,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差不多下行了80个BP,对应的资本利得约是8%。从实际操作来看,投资机构债券投资的资本利得部分是需要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的,而投资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的利息收入部分是免税的,那么,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状态下,对债券的利息收入部分恢复征收,或可新增上百亿元的财政收入。

  张林进一步表示,第二个原因是当前我国债券市场总盘子中,利率债存量是118万亿元,信用债存量是51万亿元,对于利率债的税收减免,对于信用债市场来说会带来一定扭曲,当前税收政策更为一致,会使得利率债定价更加市场化。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也表示,此次恢复征收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以今年为例,仅考虑新增和到期续发债券规模,若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均按照新规缴纳增值税,粗略估算短期将带来337亿元的收入。中期来看,伴随新增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则带来的税收收入将更加可观。

  此外,据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测算,随着旧债不断滚动续作,以及政府债和金融债的存量规模不断上升(目前133万亿元),后续利息增值税收入规模大致在千亿元左右。

  新老券或双轨定价

  恢复征税后,对债市影响几何?

  在业内看来,由于新老划断,存量债券(老券)更具税收优势,不排除机构抢配老券的情况,或推动其收益率进一步下行。

  张林表示,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于债券的价格会带来一定影响。“首先是对于仍享受税收减免的老券来说,这些债券的收益率可能会下行,因为老券会因为免税优势而更有性价比。其次是对于新发债来说,需要考虑两种情形,一种是买方市场(债券供大于求),这个时候新发债可能会提高票面利率来提高对于投资人的吸引力。一种情形是卖方市场(债券供不应求),这个时候税收成本是投资人来承担,发行的票面利率不一定能上行。”

  张林同时补充道,根据当前的政策,自营机构增值税税率适用6%,资管产品适用3%,重仓利率债的中小银行自营业务,是适用6%的税率的,这会带来债券资产的利息收入下降压力。这时候需要上述机构更审慎地做出投资决策,特别是谨慎对待当前股债跷跷板凸显的现象,在利率债、信用债、同业存单以及股票等资产类型之间,做好配置决策。

  “未来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可能会迎来新老券的双轨定价。”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新老券或逐渐划分为两个板块,趋势上或有联动,但利率中枢或相对独立。此外,相较于国债、地方债和金融债,信用债的税收缴纳没有变化,性价比相应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此次政策调整基本没有影响。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在2027年12月31日之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财政部表示,自然人购买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按照19号公告的规定适用相关增值税免税政策。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