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博主说,你的情绪价值百万,在所有关系中,只要你掌握情绪价值的密码,就进可攻退可守,在任何关系里都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那么,对消费者个人情绪的极致满足,是否能实现品牌突围,在血腥的围猎场中杀出生路?
品牌打造自己的情绪价值,其实是个老课题,可口可乐、耐克、肯德基、麦当劳等上一代消费巨头早已操作多年。可今时不同往日,据统计2024年众多品牌倒闭或注销,创14年来新高。如何正确洞察消费者心理,成为需攻克的第一关。
一个常年喝星巴克的上海白领晓雪,最近转投Manner门下,因为去Manner可以自带杯子。顾客携带非一次性杯子到门店购买咖啡,可享受5元优惠,环保是时髦的,晓雪乐意这么做。
晓雪的男同事王欧喜欢喝三顿半咖啡,这个品牌关心地球,通过咖啡味觉地图,推出多款特调饮品。拿着三顿半,王欧觉得自己既孤独又文艺。
以上例子仅代表消费者个人感受,不能简单拿来评判品牌优劣,但从中多少可以窥见情绪价值与经济价值联动的密码。
情绪价值的经济价值,首先体现在消费者愿意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支付溢价。“品牌溢价”这个词完全可以用情绪价值进行解释,品牌溢价,就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有稳定的预期,并且愿意为它买单。也就是说,消费者认同这个品牌的价值观,想借助它来彰显自己的品位、情怀和理想,从而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除了奢侈品,做得最好的商业案例,我认为是盲盒。
前阵子,Labubu盲盒的普通款在二级市场单个被炒到2800元,隐藏款达4600元,联名款爆炒至30000元以上,限量棕色Labubu在拍卖会上以82万元成交。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消费者并非完全理性,会为情感满足设立“心理账户”。盲盒从实用角度看,玩偶摆件功能价值有限,但其隐藏款设定、收集乐趣以及拆盒瞬间的惊喜感,赋予了产品独特的情绪价值,让消费者甘愿为其支付超出物品本身实用价值的价格。泡泡玛特凭借盲盒营销,市值突破3000亿港币,构建起庞大的潮玩商业帝国,充分证明了情绪价值在消费市场的强大变现能力。
把体验值拉满,甚至可以带动线下经济发展。日本实体零售业为何更加强大?早在二三十年前,“从物品的消费到体验的消费”,就成为日媒经常讨论的主题。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物质层面已经满足的消费者,其追求必然转向精神层面,线下消费,恰恰是体验不可或缺的渠道。
以日本农产品为例,草莓可以按颗卖,你可以挑最大最红的买;苹果印祝福语,去果园里亲自认养一棵苹果树;亲口品尝标注糖度值的西红柿有什么不同……消费者购买的是精致生活的标签。还有:农田变剧场,稻田里种出梵高名画,果园开放采摘体验,农庄设计童话主题打卡点。让游客为故事买单,是日本农业营销的心法。
在社交媒体上,情绪价值的影响力被无限放大。一些看似“无用”却能提供情绪安慰的商品悄然走红,像“0.01元拥有爱因斯坦的脑子,考试一定不挂科”这类虚拟商品,销量可观,成为年轻人快速释放情绪的出口。
抖音解压玩具话题播放量达438亿次,捏捏乐、减压魔方等产品通过即时刺激分泌多巴胺,帮助消费者缓解压力,电子木鱼、塔罗牌等玄学商品也成为年轻人的心理寄托,为生活“叠buff”。“谷子”等周边商品(徽章、立牌、手办、卡片、挂件)从二次元小众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排队打卡“谷子店”成为潮流,彰显出情绪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总之,情绪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驱动力,正重塑着价值观。它让消费者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更能实现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商业思路,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深入挖掘情绪价值的经济潜力,将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