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核心、最活跃的践行者。在专业人士看来,对银行业而言,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核心目标是调整资产结构,为实现金融强国筑牢根基,通过聚焦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五大领域,引导资源倾斜,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自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以来,银行业积极探索实践,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型城商行带头攻坚,聚焦国家重点项目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并提供大额长期资金支持,均衡发力五大领域。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持续迭代科技金融“五专”体系,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组合。截至2024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1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普惠贷款余额2.9万亿元。
中小银行则立足自身定位,深耕区域特色需求,同样在“五篇大文章”中有所作为。截至2024年末,桂林银行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各项贷款余额1176.77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01.13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上海农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1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29%。徽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160亿元,较上一年末增超四成,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居安徽省同业机构前列。中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417.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两成以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900亿元,商业养老金产品上线首月销量突破4亿元。
同时,部分银行在数据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实践中仍面临挑战。
数据层面,部分银行相关领域贷款余额与同规模机构存在差距,如2024年末宁波银行绿色贷款余额505.44亿元,与A股城商行同期绿色贷款余额均值相比,有一定差距;平安银行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下降。信息科技投入方面,国内银行与国际大行的投入力度存在差距。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数据显示,包括摩根大通、花旗、瑞银集团在内的12家领先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由2015年的7.67%上升至2019年的8.41%,2023年花旗集团为11.61%,摩根士丹利约为7%,而上文提及的20家银行中2024年投入占比超5%的仅4家,个别不足3%。
业务层面,养老金融领域需强化产品创新。《中国金融》杂志于今年初刊发的文章——《有效发挥养老理财的作用》指出,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过度依赖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覆盖率低,第三支柱起步晚、发展慢。业内指出,第三支柱市场潜力巨大,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需以优质产品服务吸引客户。业务边界拓展上,大银行要避免“偏科”,均衡发展科技、普惠等领域;中小银行应先做深做精特色领域,再适度拓展,形成与大银行互补的差异化格局。
此外,银行业普遍存在数据口径不一、命名不规范、数据不一致等现象,且因银行家数多、业务形态复杂,直接影响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因此,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成为银行业当前的紧迫任务。
总体而言,银行业在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上成效初显,但资产结构调整、业务均衡发展、数据治理完善等仍需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