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农信改革加速推进。截至目前,河南、内蒙古、江苏、江西等地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已挂牌营业,国内由农信改革而生的新省级机构达到了10家。
改革发展向来离不开人才。近期,浙江、辽宁、海南、江西等地的多家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均发布了社会招聘公告,招纳总行高管、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等相关人才。
业内人士指出,各地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陆续筹备落地,经营状态也将从“挂牌运营”走向“完善治理”,相应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金融科技人才急需补充和储备,以来提升差异化服务、数字化风控等能力,预计未来市场化招聘高管也将成为新趋势。
多家银行发布招募令
7月底,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发布公告称,面向全省市场化选聘系统内农商银行经理层岗位人员,具体选聘岗位为桐庐农商银行副行长1名、嘉善农商银行副行长1名、龙游农商银行副行长1名。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立于2022年4月,由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设立,也是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的“第一单”,采用“下参上”的股权模式。目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下辖82家县(市、区)农商银行、农信联社,本次招募副行长的三家农商行均为旗下成员。
近期,辽宁农商银行也发布了总行及市级机构管理人员招聘公告,合计招聘19人。具体来看,总行中层管理岗位拟招8人,涵盖金融市场部、计划财务部、授信审批部、人力资源部、信息科技部等;市级机构副职管理岗位拟招11人,由辽宁省内统一分配,包含公金(公司金融)类副行长5人、零售类副行长2人、中台副行长(风险管理方向)4人。
6月,海南农商银行同样发布社招公告,岗位需求涉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零售金融条线模型建设等。5月,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也发布招聘公告,招聘岗位分别为专业技术岗、税收筹划岗、信息科技岗和客户经理岗。
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大
截至目前,浙江、辽宁、山西、河南、四川、广西、海南、江西、江苏、内蒙古等10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信改革成果已落地,改制而成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陆续挂牌开业。
其中,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商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内蒙古农商银行等4家银行为统一法人模式;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山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四川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广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等6家银行为联合银行的两级法人模式。
记者梳理发现,无论是统一法人模式还是联合银行模式,新成立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近期均在加速招兵买马,多家机构还明确表达了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成立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之所以对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增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行业数字化转型走向深水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本身较大;二是改制前,农信系统的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与全国性大行相比存在弱势,因此在筹建完成后更需“补课”;三是农信机构改制后,特别是对统一法人的农商银行而言,旗下农信机构和农商行变为分支机构,这对全系统的金融科技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快速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新成立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的人才战略主要呈现数字化与专业化导向,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尤为突出,且形成了“高层引领+基层扩容”的双轨格局。一方面,高层技术管理岗如首席信息官(CIO)、科技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等岗位密集增设,且要求具备大型金融机构科技管理经验,直接参与战略决策;另一方面,基层科技岗规模显著扩张,部分机构的校园招聘中金融科技岗占比近四成,薪资较同期管理培训生有明显上浮。
市场化选人用人更可期
业内人士指出,除金融科技人才外,农信社省级机构对专业技能类、高管类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董希淼表示,金融科技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从业经历丰富的高级管理人才等三类人才,目前较为匹配该类机构的人才需求。之前,农信系统的高管以内部选拔培养为主,这三类人才靠内部培养较有难度,速度也相对较慢。
他认为,在改制完成后,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在人才储备方面对社会化招聘的依赖度也会提升,未来应该依然会保留内部培养跟社会化招聘两条路径,但社会化招聘的比例会有所增加。
薛洪言也认为,市场化招聘高管预计将成为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新趋势。他表示,近年新设的农信社省级机构通过社招引进核心高管,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现实需求。首先,是政策导向明确,监管要求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推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相关准则明确支持通过社会化招聘以优化高管结构;其次,是改革时效施压,农信社省级机构筹建期通常仅6个月,需快速组建核心团队,社招可直接吸纳成熟人才,避免内部培养周期过长而影响改革进程;再次,是需补齐转型能力缺口,原有农信体系高管多擅长传统存贷业务,缺乏数字化转型、跨区域风险管理等专业经验,需引进具备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背景的人才补足短板;最后,社招也是为了突破区域封闭性,通过外部招聘打破“内部循环”格局,引入新管理理念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应对国有大行下沉竞争及“数字乡村”建设的复合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