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5 07:44:11 股吧网页版
诸大建: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看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上台阶
来源:上观新闻

  从大的阶段看,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处在高速度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解读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与2015年城市工作会议作比较、展望下一个十年等视角之外,我从改革开放“两个40年”和中国发展“两个100年”的角度看此次城市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

  从城市工作的角度看,从1980年到2020年大致是“第一个40年”,从2020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大致是“第二个40年”。前一个阶段,重点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问题;后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2015年城市工作会议的一个重点是讨论高速度增长阶段的城市病治理问题;现在则需要为中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战略框架,在我看来,具有与1978年城市工作会议类比的历史意义。

  落到上海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上海全市党员干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部署指引下,特别需要把建设人民城市与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融合起来。比较研究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我曾经提出建立包括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二元竞争力模型”。现在,有必要进行一场升维思维,即提升“五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特别需要以人民城市作为保障和动力。

  诸大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组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专家、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专家、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八人主席团成员等

「鲜明强调中国特色城市化的社会主义属性」

  解读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一里程碑事件,有三点信息值得深入探讨与阐释。

  一是在“为什么”问题上,推动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

  人民城市理念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定位,鲜明强调中国特色城市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现代化城市国际上有不少,现代化人民城市却是中国城市化的价值取向。如果说“第一个40年”建设城市的重点是“投资于物”,那么“第二个40年”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点就是“投资于人”。

  以城市更新为例,以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导向的城市更新不只有物理空间一个向度,而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环境性基础设施等,强调城市在生产、生活、生态维度的“三生协调”。

  它要求从以前重点建设工厂、道路、安居房等经济性基础设施适时转向包括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的全面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在“是什么”问题上,推动从“增量扩张”转入“存量优化”。

  1980年,全国总人口约10亿,城市化率约19%;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14亿,城市化率约64%。“第一个40年”,城市化快速增长;“第二个40年”,从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城市发展面临两个重要的转向

  一方面,“两个速度”在变慢。土地城市化方面,建设用地规模逐渐逼近天花板。简单估算下,按照城市人口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计,城市建设用地不可能无限扩张。人口城市化方面,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人口增长区间变小、增长速度变慢。

  另一方面,“两个力度”要加强。一是要加强城市存量物理空间的更新改造,大幅度提高城市空间的综合承载能力与舒适性;二是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让常住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人数与城市化率水平相匹配。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是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从做大到做强的迭代过程。

  就建设用地而言,做大是用土地要素投入和房地产开发获得经济高速度增长;做强则意味着城市建设用地不再盲目扩张,而要在空间紧凑的前提下稳步提高产出和效率,包括用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城市人口而言,做大会指向持续导入人口,但城市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增长;做强则是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外部溢出效应,从而不断提升服务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长度。所谓强城(中心城市)、做圈(都市圈)、带群(城市群)遵循的就是这一道理。

  在这一重大转型中,很多约束性指标不能突破,尤其要守住城市发展的三条红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这是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制度保障,是中国城市发展走生态文明道路的重要保证,可以真正驱动城市发展从追求规模迈向追求质量。

  三是在“怎么做”问题上,推动从满足生存阶段的物质需要转向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需要。

  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具体化、操作化。在日前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重点介绍了量子城市的概念和实践。量子城市,通俗讲就是物理城市和数字城市互成影像的孪生城市或者说双胞胎城市,目的是利用虚拟城市更好、更有效地对物理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我去看了量子城市在“15分钟生活圈”中的应用,领略到城市空间智能治理的新图景——位于上海普陀的曹杨新村通过量子城市,可以更好地了解“15分钟生活圈”中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而更合理地进行布点。

  个人的一个感受,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特别要在微观层面发展满足全人口需要、功能混合、出行方便的“15分钟生活圈”。上海正式提出“15分钟生活圈”概念始于2014年,2017年通过的“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把建设“15分钟生活圈”作为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城市的重要内容。现代化人民城市六个维度对“15分钟生活圈”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发展与版本升级的空间,如“三个全”:一是全人口友好;二是全功能,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五宜社区生活圈”;三是全过程,强调“15分钟生活圈”从规划、建设、运营的公众参与。

  进一步看,现代化人民城市六个维度的提出,既符合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又有中国的创意和拓展。其中,创新对应于城市经济领域,宜居对应于城市社会领域,美丽对应于城市环境领域,韧性对应于市政基础设施,文明对应于城市文化领域,智慧对应于城市数字治理领域。这几年,我们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指数,主要基于“五位一体”的发展框架。现在提出六个维度,给深化发展有普遍性的以人为本位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及其指标体系,提供了启示。

「在“三个融合”中提升归属感惬意感成就感」

  在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编制“十五五”规划的进程中,上海城市发展上一个台阶要有新思考、新谋划。这里,仅提出“三个融合”问题供讨论。

  一是加强人民城市与“五个中心”的融合,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升“五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在上海,建设人民城市与建设“五个中心”具有正相关性。“五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根基在于:城市生活品质吸引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提高城市竞争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将“人的需求”“人的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会极大地强化上海建设中国式全球城市的独特内核。反过来,如果脱离人民城市的轨道,难免陷入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追求城市硬件规模的误区,最终也就难有人才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

  在建设“五个中心”的新征程上,要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进一步发力。一个基础性工程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中,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氛围、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安全韧性、文化包容氛围、社区归属感等非传统经济指标的权重。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当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不应该过度依赖特殊化的政策吸引人才。上海应该着力打造人人可以共享的高品质环境、高质量生活,使人人具有归属感、惬意感和成就感。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真正魅力所在。

  二是加强“生活秀带”与“创新金带”的融合,拓展“一江一河”两岸的城市创新空间。

  从2002年上海筹办世博会以来,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可以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城市将最好的资源用于人民,也催生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十五五”时期,“一江一河”两岸的城市更新与发展,能不能形成融“生活秀带”与“创新金带”于一体的城市创新空间,是将人民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五个中心”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与上海市中心同能级的国际大都市区域,如纽约布鲁克林科技三角区、伦敦国王十字区等,出现了科技创新空间从远离城市中心的外围进入城市中心街巷的所谓“科技回城”现象。滨水岸线在城市更新中变得越来越休闲、越来越好玩,也越来越有利于激励创新与创意。

  如果说传统的工业地带是“一江一河1.0版”、“生活秀带”是“一江一河2.0版”,那么“创新金带”应该就是“一江一河3.0版”。在“十五五”规划中,建议采取系统举措,将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视为编织上海创新要素的“创新金带”,包括“外滩—陆家嘴—北外滩”黄金三角、“徐汇滨江—前滩—世博滨江”的新金三角以及杨浦滨江等,推动创新空间从“远离中心、外围集聚”向“轴线引领、内外联动”进行版本升级

  一方面,要发挥城市核心区高浓度分布的咖啡馆、茶室等“第三空间”的作用,如江湾五角场创智天地,让不同背景的人愿意在此进行思想碰撞,产生各种火花,进而走出“第三空间”,进行“从0到1”的创新。这是“科技回城”不同于传统封闭的科技园区的主要景象。

  另一方面,用首发经济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五个中心”建设可以形成较为明显的正反馈。上海有一个颇具海派传统的做法,那就是在有历史底蕴的地标区域搞有首发经济意义的活动。比如,在城隍庙推出东方生活时尚文化活动,在外滩开展时尚表演活动。通过“首店指数”牵引商业革新、“首秀平台”加速技术转化、“首展地标”活化文化遗产,既吸引人流,又带动消费,体现了文旅商体展联动促消费的内在逻辑。

  首发经济是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十五五”时期,在“一江一河”两岸的重要商圈,有必要大力发展基于科技创新的首发经济,打通科技创新从研究到开发再到市场的链条。许多最潮、最新的科技成果可以在上海首发、首秀、首展,进而从这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三是加强绿色低碳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在绿色AI的竞争中实现换道超车。

  在“双碳”目标下发展AI,需要在低碳与智能两个方面互相赋能做乘法,而不是简单做加法。低能耗开源的DeepSeek、宁德时代可AI追踪全寿命周期碳足迹的动力电池等,就是这样的突破。中国基于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走绿色智能的发展道路,与美国特朗普政府回过头用化石能源去支撑人工智能发展是不同的,也与欧盟强调绿色低碳却又缺少高水平智能技术支撑不同。

  近年来,上海积极承担国家战略,利用在AI、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领域已经形成的优势,率先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石的绿色智能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在新赛道上占据制高点。目前,上海本地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还不能适应AI高速发展对能源和电力的指数级增长需求。下一步,有必要推进“AI for Green”,加强AI在新型电力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碳足迹追踪等领域的应用研发与场景落地;推进“Green for AI”,深化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的绿色化革命,打造“零碳算力枢纽”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