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垂,华灯初上,一朵“机械之花”在街边悄然绽放,“花蕊”中的工业无人机翩然升空,飞越万家灯火,以无声的智能响应,守护城市的高效运转。这便是云圣智能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匠心之作——“圣·宝莲灯”。
“我们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科技紧密结合,改变过往大家对工业产品‘傻大笨粗’的观念。同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把我们的低空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带向世界。”近日,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见解与探索。
创始团队从审美到战略的默契同行
“圣·宝莲灯”的设计理念,取自宋代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莲花’打开,‘圣’工业无人机在‘宝莲灯’里自动完成电池和吊舱的更换,就飞出去干活了。”谈起“圣·宝莲灯”,朱胜利眼中难掩自豪。
作为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与公司创始人陈方平在产品设计的审美上不谋而合。“陈博士和我都喜欢画画,喜欢写字。”朱胜利说,他和陈方平对东方文化的热爱是发自骨子里的,这种热爱也融进了公司的每一款产品。包括“圣·宝莲灯”在内,云圣智能多款产品设计曾获得德国红点奖、美国好设计奖、美国缪斯设计奖金奖等奖项。
除了审美契合,二人在行业认知方面也是一拍即合。从学校毕业后,朱胜利的第一次创业是做音视频编解码芯片,近20年的芯片领域创业经历使他积累了从芯片研发、到市场开拓、到产品线管理等全方位的企业经验。
而遇到陈方平,则是因为高文院士团队的介绍。“我和陈博士在未名湖畔做了一次交流,他把他的每一项无人机研究成果都通过PPT和视频分享了出来。”
从事芯片行业近20年,朱胜利理解中的无人机就像是空中的手机和电脑,是芯片应用不同的智能终端。“云圣智能的第一次‘革命’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和‘电’的问题。”朱胜利举例称,电力巡检工人以往需要背着一大包电池,拿着无人机和遥控器,翻山越岭去做输电线路的巡检,而传统无人机飞二三十分钟电量就耗尽了,获取照片和数据的作业过程十分艰难。
在工业场景下,不乏类似的作业痛点。“我们能不能让飞手坐在千里之外也可以操控无人机完成巡检工作,能不能让无人机低电量了就自己找一个离得最近的机场去自动换电池。”发现了应用难题,想到了解决方向,云圣智能就此锁定了to B的产品方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随之诞生。
使无人机会“思考” 抵达人所不能至
云圣智能的“云圣”二字来源于“筋斗云”和“齐天大圣”,“云”代表云计算、AI,而“圣”则象征飞控算法、低空科技。“为什么还要加上‘智能’二字?我们要构建工业无人机的学习力。”
在产品理念上,云圣智能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工业无人机当成简单的空中照相机,而是通过在硬件产品环节部署算力,使产品能够自主思考和处理数据,形成云边端协同。据朱胜利介绍,在边缘侧,公司早期部署的无人机算力为21TOPS,如今已升级至100TOPS;在全自动机场这一端侧,采用了雾计算的设计架构,承担推演功能;深度学习的模块则更多部署在云端。
“机器训练机器、构建工业无人机的学习力,可以说是云圣智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朱胜利称,将无人机采集的数据与模型相融合进行训练,再把经训练的模型部署到边缘侧,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使无人机所能达到的识别精度与准度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满足降本增效的需求。
除了“机器训练机器”,云圣智能还实现了“机器制造机器”。日前,云圣智能完成D轮5亿元融资,用于15分钟自动化生产一套“圣”工业无人机及“宝莲灯”全自动机场。这一自动化产线位于云圣智能布局在江苏太仓的黑灯工厂内,目标达到一年一万套的生产水平。
产能的扩张,彰显云圣智能对产品广泛应用前景的坚定信心。走进云圣智能位于太仓的展厅,展示公司产品5大应用场景的沙盘从展厅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包括电力行业、消防应急、智慧城市、智慧林业、智慧文旅等。
在电力行业,公司的全自主无人机系统曾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保电任务及世界最高输电铁塔精细化巡检;面对消防应急挑战,产品实现了突发事件预警、现场侦查指挥协调、灾情统计等全流程管理;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公司推出的空地一体化城市治理体系助力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智慧林业中,单套无人机系统可覆盖超10万亩林区;在智慧文旅领域,“云游圣境”平台结合无人机等技术,为游客提供直播、旅拍等服务。
“无人机的一次飞行,可以完成多种数据的采集。”朱胜利解释道,不同需求方可能提出不同的数据需求,比如河道巡检、林业巡检、公路巡检等,而无人机只需飞一趟即可完成所有数据的采集,再将数据分发给对应的需求方。
“现阶段低空经济的发展,处于对新场景和新业态的广泛探索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就凸显了出来。”朝着成为“超低空天地一体运营服务商”的目标,云圣智能的使命愿景清晰而坚定。“无人机不是去替代人的,而是要在那些人力不足或难以触及的场景中协助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朱胜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