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典驰
8月3日,峰飞航空两吨级eVTOL“凯瑞鸥”满载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在深圳大鹏徐徐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域飞行,降落在距离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惠州19—3平台,这是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
近日,深圳市发改委正式印发《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简称:《方案》),剑指“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这份方案详细勾勒了未来两年深圳在低空领域的雄心与路径: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开通1000条以上商业航线,并打造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一场千亿级的低空基建竞赛,在南海之滨全面启动。
四大中心撑起千亿蓝图
深圳的低空第一城的愿景绝非空中楼阁。方案明确构建四大核心功能中心,作为千亿产业规模的战略支撑。
全球总部研发中心成为技术策源地。深圳计划在2026年底前建成“1+5+4”科研基础设施网络,即1个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5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与4个测试场。围绕无人机系统、整机制造与地面保障装备等关键环节,深圳将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力争全国领先。
其次,低空高端智造中心聚焦产业链自主可控。方案规划打造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与2个特色园区,覆盖研发、生产、营销展示全链条。核心技术攻关被列单列,涵盖飞控算法、高能量密度电池、低功耗芯片、轻量化材料、环境感知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目标直指低空飞行器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则勾勒出未来城市低空应用图景。到2026年,深圳将实现直升机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50%以上。空中物流网络将实现“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服务覆盖70%人口,医疗物资空中配送覆盖50%以上三甲医院与血站,城市巡检无人机将覆盖全市公园、河道与水库。
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则瞄准全球市场输出“深圳标准”。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将于2026年建成,整合空域管理、飞行审批、航空器管理服务等,可支撑超万架飞行器同时运行,年管理300万架次无人机货运。深圳将借此形成可复制的低空经济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深圳低空”国际品牌。
立体基建网络加速落地
四大中心的实现,依赖于一张覆盖全城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而这正是方案的核心发力点。
建设两座通用机场。深圳将对既有直升机起降点进行eVTOL适应性改造,并在商圈、CBD、医院、景区、枢纽等区域新建174个起降场,总量达283个。这些节点将串联成公共服务网络,支撑载人飞行、空中观光、医疗急救等场景。龙华樟坑径直升机场2026年底投用,南头机场搬迁与深汕通用机场规划同步推进,深汕通用机场,力争2026年底前稳定场址,形成“双机场”服务格局。
物流起降点布局更为密集。全市将新建159个物流专用起降点,总量达205个,融入“7+30+N”三级物流枢纽场站体系。社区配送网络则新增339个起降点,重点覆盖医院、社康中心、商圈与高校,加密即时配送航线,构建智慧、绿色的即时配送网络。340个城市治理无人机起降点将配置在警务活动、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等场景,共享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技术底座同步夯实。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一期2026年建成,将成为低空运行的“超级大脑”。5G、5G-A通感一体、1.4GHz专网、卫星通信等技术将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气象监测精度达百米级,为飞行安全提供分钟级预警。三维风洞设施2025年底投用,为eVTOL适航认证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多重挑战方案指引突破
尽管前景广阔,深圳仍需突破多重挑战。
空域资源改革深水区。《方案》提出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加大与军民航空域协调力度,积极争取支持深圳空域改革创新,建立深圳地区低空空域管理运行协同机制。
资金渠道需要拓宽。“在低空经济发展路径上,政府需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发挥引导作用。低空飞行对基础设施依赖度高,无论是直升机、eVTOL和无人机起降设施,均需系统性建设。深圳现有千余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单纯依靠民间资本难以推进,需建立政府补贴与政策引导制度。”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深圳计划以“社会投资为主”拓宽资金来源,专项债、REITs、产业基金等工具或将引入。
法规标准亟待完善。《方案》提出,研究制定《无人机起降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其次,深圳争取设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与适航审定研究机构,重点提升新型航空器标准化适航审定研究及服务能力。深圳提出积极制定地方标准,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