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启动首个先进核燃料供应链试点项目
美国能源部宣布首批核燃料供应链试点项目,田纳西州奥克里奇的Standard Nuclear获有条件选拔。项目旨在增强美国先进核反应堆燃料自主制造能力,降低对海外富集铀和关键材料依赖。Standard Nuclear负责核燃料制造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支持采用TRISO燃料的先进反应堆设计。该试点配合能源部推进的先进反应堆试验计划,力争在2026年7月4日前实现至少三种先进反应堆设计达到临界状态。
希腊耗资720万欧元成立首个国家芯片能力中心
希腊启动耗资720万欧元的首个国家芯片能力中心(HCCC),正式加入欧洲半导体竞赛。该中心由希腊与欧盟共同资助,旨在推动芯片研究、人才培养、初创支持及镓材料生产。HCCC将与《欧洲芯片法案》对接,助力欧盟提升半导体自给率。希腊计划借助现有产业优势,推动技术融合与高价值出口,打造南欧半导体创新枢纽,迈向高科技工业化转型。
美国NSF拨款4500万美元推动AI、量子、生物等STEM前沿人才培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通过研究培训(NRT)计划拨款4500万美元,支持15个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研究生培养,覆盖47州及美属地区。项目涵盖AI医疗、智能农业、可持续资源管理等,旨在加速STEM劳动力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部分项目通过NRT机构合作伙伴试点,联合产业界共建实践导向课程,推动前沿科技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兰德公司提出六大战略方向助力欧盟《生物技术法案》制定
兰德欧洲公司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生物技术法案》证据报告,提出六大战略方向助力制定《生物技术法案》,平衡创新与安全。建议包括构建适应性监管框架、推动人才流动与科研成果转化、强化数据治理、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报告强调通过监管协调、资金支持和跨界协作,欧盟可在保障伦理与安全的同时,提升在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德国团队开发微型中微子探测器,有望助力检验物理新理论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通过仅重数公斤的CONUS+装置,在瑞士核反应堆中成功探测到中微子相干散射,为小型中微子探测器开辟新路径。该技术利用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提高探测效率,尽管反冲能量极小但足以被识别。与传统吨级探测器相比,微型设备更灵敏、紧凑,未来有望用于检验标准模型、研究太阳中微子和坍缩恒星等领域,成为现有探测技术的重要补充。
LG发布Exaone 4.0 AI模型及生态系统,打造企业端到端智能解决方案
韩国LG AI Research推出混合推理模型Exaone 4.0,集成通用语言处理与高级推理,专注B2B市场,支持韩英西三语。该模型基于韩国初创公司FuriosaAI的高效节能芯片,实现高性能推理。LG打造端到端AI系统,提供灵活自主代理,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并布局物理人工智能基础。同期发布多模态和医疗诊断模型及企业级AI代理,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与自主决策。
德国科学家开发纳米天线,一皮秒内实现半导体超高速控制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与IFW Dresden合作开发出纳米级3D-2D天线,利用兆赫辐射在一皮秒内实现对原子薄半导体材料(如MoS)的电子结构控制。这项技术可在不依赖传统电子闸的情况下,通过超短光脉冲即时调控材料光学与电子特性,开启超快光电子技术新篇,未来可广泛应用于通讯、计算、成像与量子科技领域。
英国团队开发可编程二维纳米通道,模拟人脑记忆功能
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可编程纳米流体忆阻器,首次在单一设备中实现四种理论忆阻行为,模拟人脑短期与长期记忆。该器件通过调控电解质、pH、电压等参数,展现出高度可调性和类突触反应,为构建低功耗、自适应的神经形态系统提供新路径,推动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及生物电子学应用发展。
瑞士联合美国团队研发混合芯片实现太赫兹与光信号双向转换,助力超高速通信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开发出一种新型铌酸锂芯片,首次实现太赫兹与光信号的双向转换。该芯片将微米级传输线嵌入光子结构中,显著提升带宽至3.5 THz,太赫兹电场强度增强百倍。该成果有望推动高带宽、低能耗的6G通信、太赫兹雷达、传感与测距技术发展,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
韩国团队打造仿肌肉片状机器人,突破狭窄空间限制
浦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受人体肌肉蛋白启发,开发出一种薄如纸片的仿生机器人执行器。该设备内含三维气动结构,可通过控制气流实现六向运动,如毛毛虫般灵活爬行。它兼具高柔性与强大驱动力,能在狭小空间中操控物体,适用于手术、工业检查及家庭清洁等场景。该研究已发表于《自然通讯》,有望推动医疗与工业机器人的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