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解决多子女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和住房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日前,《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以下简称《工作措施》)印发,文件围绕多子女家庭购房、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房屋租赁,提出多项政策措施。比如,在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支持力度方面,明确要结合实际出台适当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政策。
包括北京在内,中指研究院统计发现,今年以来,80多个地方出台或落地针对多子女家庭的住房支持政策,主要涉及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发放购房补贴、核减住房认定套数、强化保障性住房倾斜等方面。多措并举降低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成本,带动需求释放。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后续将有更多城市加大对多子女家庭的住房支持力度,如进一步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加大购房补贴力度,降低多子女家庭租房成本、加大租房房源的支持等,降低多子女家庭的生育、养育负担,更好地保障其住房需求。
公积金成核心政策工具
在北京新出台的《工作措施》中,适当提高多子女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的市场关注度颇高。
此前,北京就曾加大多子女家庭购房的公积金政策支持力度。去年6月,北京提出,北京户籍多子女家庭购买二套房的,商贷和公积金贷中认定为首套房;去年10月,北京进一步将多子女家庭购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40万元,最高可贷到160万元。
随着《工作措施》出台,陈文静预计,后续北京将有进一步的政策落地,或继续上调多子女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进一步降低其购房成本。
今年以来,公积金已成为各地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也是加大力度保障多子女家庭购房需求的重要抓手。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年内各地优化公积金政策约180次,其中80多个地方优化多子女家庭的公积金政策,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成为此类政策中应用最广泛的举措。
在省级层面,湖北明确,对购买自住住房申请公积金贷款的多子女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上浮不低于20%,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上浮比例;四川提出,多子女家庭申请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上浮不低于20%;山东计划提高多子女家庭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上浮比例,力争上浮30%以上;江苏也明确,要通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式,给予多子女家庭更多住房支持。
在城市层面,深圳发文,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购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上浮比例从10%提高至50%;苏州出台新政规定,养育未成年二孩的家庭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或二套自住房的,贷款额度可上浮30%,养育未成年三孩的,贷款额度可上浮40%;长沙市明确,生育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在长沙购买首套或第二套自住房,且为新建商品房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提高20%、30%;吉林市提出,生育抚养二孩及以上的多子女家庭,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上浮30%,最高91万元。
除公积金政策外,多地通过发放购房补贴减轻多子女家庭负担。绍兴越城区按多子女家庭所购新建商品住房的面积进行补贴,二孩家庭每平方米补贴1500元,最高不超20万元,三孩家庭每平方米补贴2500元,最高不超40万元;南通对主城区范围内的多子女家庭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另外,湖北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多子女家庭购买商品房给予金额或面积补贴。
越来越多的省份和城市着力优化多子女家庭购房时的住房套数认定标准,湖北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对多子女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长沙提到,生育二孩及以上且子女未成年的家庭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时,在拟购住房所在区县(市)已有住房的,套数认定核减一套,按核减后的套数认定标准执行住房信贷政策;青岛则发文明确,购买第二套自住住房的公积金贷款按首套房政策执行。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各地针对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支持政策,整体上是对去年政策方向的延续与深化。从具体措施来看,部分城市在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面的政策力度较去年有所加大,旨在进一步降低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成本。当前政策多从购房端给多子女家庭提供支持,但很多有换房需求的多子女家庭持有二手房,出售旧房需求迫切,可考虑对这些家庭发放售房补贴,鼓励其降价出售二手房以加速交易。
对部分城市在公积金贷款、购房补贴等政策中向三孩家庭倾斜更大支持力度的做法,严跃进表示认同。他认为,三孩家庭面临的住房及养育压力相对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构建梯度化支持体系。
探索差异化住房政策支持路径
解决多子女家庭的住房问题,也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住房供给体系。除了依托市场化的商品房市场,一方面,还要强化保障性住房的兜底作用,在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力支持多子女家庭租房,为其提供更灵活的住房选择。今年以来,多地已推出相关政策。
日前,北京印发的《工作措施》中就涉及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向多子女家庭适度倾斜的内容。该文件提出,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优先配租范围,并在户型选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此外,湖北也明确要强化保障性住房政策倾斜,支持各级政府将筹集的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中较大面积房源优先用于保障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四川进一步提出,适当配置三居室、四居室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并在户型、楼层选择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更好满足多子女家庭住房需求。江苏提出要把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保障范围,优先满足多子女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并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租购并举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住房租赁也是多子女家庭缓解住房压力、实现合理居住需求的重要路径。北京出台的《工作措施》明确,多子女家庭租赁房屋并备案的,可按实际月租金提取公积金,不受月缴存额限制。山东和湖北也有类似政策出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多子女家庭而言,子女入学的学校不同,子女上学和家长接送不方便,都会带来住房困难问题。特别是年龄相差较大的子女,在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不同学校入学,会带来住房选择困难。与此同时,划片入学也可能让子女入读不同小学,造成家庭接送困扰。
马亮认为,当前针对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支持政策,虽以构建生育友好型住房环境为重要导向,但在实际效应中也兼顾了促进住房市场库存去化的目标。相较而言,租房领域的相关政策在回应多子女家庭的即时住房需求上,更凸显出针对性和直接性。
整体而言,马亮表示,今年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加大力度推出完善生育津贴等各种生育优化政策,真金白银地促进生育。解决多子女家庭的住房问题,需要在补贴、减税、降费等方面着手,通过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型租赁住房等解决其居住需求。与此同时,也可以结合“好房子”政策,为多子女家庭提供更多“好房子”。
在严跃进看来,近期出台的生育补贴等相关政策已将一孩家庭纳入保障范围,这一调整体现出政策导向的重要变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要加力支持多子女家庭的住房需求,也可以考虑逐步拓展政策覆盖的广度,让一孩家庭同样能在住房领域享受一定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