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列满载母婴用品、美妆产品、医疗耗材等货物的班列缓缓驶入越南安员车站,这趟首发于德国杜伊斯堡的“东盟快班”回程班列完成了它高效串联欧盟和东盟的使命,同时标志着这条串联欧亚的绿色经贸新动脉正式双向贯通。
德国杜伊斯堡DIT场站内,货车穿梭,吊车挪转,每周超过百列的中欧班列在此编组,不同颜色的集装箱堆积如山,繁忙的景象几乎每日都在这里上演。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彼时,杜伊斯堡的天空被煤矿的烟尘所笼罩,莱茵河畔回荡着钢铁厂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座德国工业重镇,在20世纪80年代按下了转型启动键:关闭煤矿、停产钢炉,将目光投向了绵延不绝的莱茵河水道,期望凭借这一优势发展运输业,打造区域物流枢纽。
然而,仅有内河港的宏伟蓝图远远不够——缺乏货物支撑的物流枢纽,就如同没有血液的心脏,难以真正运转起来。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杜伊斯堡的转型效果不尽如人意。
转机出现在2011年。彼时,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老牌工业城市——中国重庆,为杜伊斯堡送来了双向奔赴的发展机遇。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既不沿边也不靠海,距离出海口达2000多公里,产品出口主要依赖江海联运和空运。随着重庆开放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惠普、广达等一大批IT企业巨头纷纷入驻,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年产各类智能终端产品上亿台,其中九成都远销海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弥补物流短板、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找到一条畅通、省时且成本低廉的物流通道,成为重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所在。
2011年3月19日,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沙坪坝区团结村始发,而其选择的目的地,正是德国杜伊斯堡。一列列重庆本地制造的IT产品、显示器、打印机等货物,搭乘着列车,穿越欧亚大陆抵达欧洲,这趟“钢铁驼队”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截至目前,重庆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1.8万列,运输货值近6000亿元,不断助推中欧经贸合作走实走深。通过构建“3 + 10 + N”集结分拨体系(3大始发站、10个口岸、网络布局覆盖亚欧全域),实现了“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在重庆的无缝衔接,形成了辐射中南半岛、联通欧洲腹地的国际贸易网络,境外集散分拨点拓展至117个,全国率先突破1万重箱折列。
随着一列列满载希望的中欧班列不断驶来,杜伊斯堡也完成了从“钢铁锈带”到“物流心脏”的蝶变升级。
6月21日,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在德国杜伊斯堡首发“东盟快班”回程班列,成功打通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的“最后一公里”。
班列的开行不仅实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的互通有无,也为当地发展带来新机遇。凭借中欧班列重要枢纽的战略地位,杜伊斯堡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创造出2万多个就业机会。
自2024年10月首发以来,“东盟快班”已开通由越南、老挝、泰国经重庆至欧洲的3条线路,累计运输货值超20亿元,运输货物覆盖整车及零部件、医药、电子制造、家电等高端制造业及家居日用品等多种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