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境内银行发行了67只“二永债”,合计规模超1万亿元(截至8月5日)
今年以来,在低利率环境、信用债供给偏紧、资本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二永债”(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合称)发行持续提速,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万亿元,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
不过,“二永债”补血效果存在结构性局限,难以解决核心一级资本缺口问题。对此,专家表示,应完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推动多元化工具落地与制度性支持。
“二永债”发行超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今年以来境内银行发行了67只“二永债”,合计规模超1万亿元,呈现“大行稳发,小行快进,结构分化”的格局。
从发行主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行仍是主要力量:前者发行16只,合计规模5950亿元;后者发行9只,合计规模2670亿元。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也加快“补血”步伐,合计发行42只,规模1799.6亿元。
从区域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中小银行发行最为集中,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发债规模不小。
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二永债”发行提速,是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首先,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扩张、风险加权资产持续增长,银行资本充足率承压,亟待通过外部渠道补充资本,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其次,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利率维持低位,显著降低了银行发债成本;最后,以城投债为代表的传统信用债品种供给持续收紧,市场配置压力上升,机构资金对“二永债”等高评级金融债的配置需求水涨船高。
而且,利差缩窄促使银行加快旧债赎回和再融资步伐。例如,西安银行近日公告称,已全额赎回2020年发行的20亿元二级资本债。彼时发行利率高达4.3%,而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5%左右。
此外,2019年首批银行永续债于2024年进入赎回周期,为保持资本水平稳定,银行续发动作明显提速,也推动了永续债整体发行量上行。
中小银行“补血”提速
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均属于次级债务,具有相似的风险特征和资本补充功能,因此常常被投资者相提并论。
二级资本债主要用于补充银行二级资本,具有固定期限(如“5+5年”),银行通常在第一个5年期满后赎回。“永续债”则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无固定到期日,采用“5+N”结构,银行可在第5年后择机赎回。
这两类债券均内嵌减记或转股条款,一旦触发某些风险,可直接减记或强制转股以增强资本缓冲能力,无需投资人同意。相较而言,永续债因具有取消利息支付权,其风险水平略高于二级资本债,清偿顺序更加靠后。
近年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不断上升,对“二永债”愈发依赖。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与12.96%,明显低于国有大行的17.79%、股份行的13.71%,整体资本基础偏弱。同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规定提高了资本计量精度,倒逼银行通过外部工具补充资本。
中小银行内源资本积累能力也面临制约。一家农商行的资产负债部负责人表示,受净息差下行、资产收益率下滑影响,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留存收益对资本的补充作用减弱。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反弹,更是进一步压缩了内源性资本的积累空间。
在股权融资受限、市场估值偏低等背景下,以“二永债”为代表的债券型资本工具成为中小银行“补血”最优解之一。
“二永债”不依赖资本市场估值表现,适用于非上市银行,也不稀释股权,发行节奏灵活,成为可控性更强的资本补充方式。例如,永续债可直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债则充实银行次级资本,均有助于改善资本充足率结构。
市场人士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中小银行发行“二永债”,能以较低融资成本完成大额资本补充,并满足监管指标与业务扩张需求,已成为资本实力的重要路径。
结构性缺口待解
尽管“二永债”发行踊跃,但其资本补充“后劲不足”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根据监管规定,二级资本债在发行后第5年开始,每年可计入二级资本的比例逐年下调,从100%递减至20%。若银行未及时赎回,资本补充效果会迅速减弱。
与此同时,赎回动作还须满足多个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须持续高于监管红线,且新工具同步替代。对于一些经营承压的中小银行而言,这一门槛并不容易跨越。
例如,南昌农商行4月公告称,不行使2020年发行的5亿元二级资本债赎回权。这是今年以来首家明确不赎回的银行。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行资本充足率降至9.52%,逼近监管底线,反映出资本补充困境加剧。
此外,虽然“二永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资本压力,但是其仅能计入其他一级资本或二级资本,难以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对银行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支持作用有限。而核心一级资本是银行资本金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目前中小银行在该领域可用工具仍较为匮乏。
破解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题,应在政策设计层面予以更具差异化与操作性的支持。
廖志明表示,首先,应丰富资本工具供给,适度放宽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品种的门槛,支持其拓展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的融资工具;并探索将专项债扩展至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并适度延长期限。其次,优化资本市场环境。进一步引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资本工具投资,增强市场购买力与流动性;同时,简化优质中小银行上市审批流程,鼓励其走资本市场融资道路。最后,推动差异化支持政策落地。以“一行一策”的方式,推动特别国债向重点区域性银行倾斜,帮助其建立稳健的资本缓冲与可持续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