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40余款AI影像产品获批“三类证”;蚂蚁AQ等应用连接海量医疗资源,实现诊疗效率与服务普惠性双提升……当前,医疗数智化应用正加速落地,成为重构行业生态的核心动能。
专家表示,在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医疗数智化正朝着构建更加高效、智能、普惠的医疗生态加速迈进,最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转型。
技术融合持续赋能
不久前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强脑科技展示的383克智能仿生手,通过肌电与神经电信号识别技术,实现了0.1mm亚毫米级操作精度,不仅能提起20公斤重物,还能精准模拟人类手部的抓握力度。
喜临门与强脑科技联合推出的“宝褓·BrainCo”AI床垫,通过脑电监测与动态干预机制,实现了从“被动监测”到“主动响应”的睡眠健康管理闭环,为庞大的睡眠障碍人群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AI辅助诊断领域,砭石AI中医四诊仪通过舌诊、面诊、脉诊与问诊的多模态融合分析,3分钟即可生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可辅助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短缺等问题。
今年6月,阿里云发布的《2025医疗健康行业AI应用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能够对外提供医疗领域AI应用的产品和服务且已备案的模型和算法数量已达101个,呈逐步上升态势。这些备案的模型和算法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问诊对话占比48%、健康评估与咨询占比24%、病历生成与结构化医学报告生成占比14%、辅助诊断占比5%。此外,还包括中医问诊、医疗设备指导、医药问答、医保政策AI助手、医学科研助手、病历检索分析、应急救援等生成式模型和应用。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乔宇表示,生成式AI 2.0正深刻重构智慧医疗范式,从深度学习到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已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大模型2.0在推理认知能力上的突破,为医疗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表示,近年来,数智化技术特别是以大型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为医疗健康注入了新的机遇。当前,AI已经深入医疗健康的各个层面,成为连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企业以及广大患者的重要纽带,助力构建更加高效、智能、个性化的医疗生态系统。
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数智化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举措,人工智能与信息化建设并驾齐驱。
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4大类84项应用场景。其中,医疗服务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覆盖基层百姓看病就医与健康管理的各环节。
2025年7月,《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提出,“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简化核心算法不变而算法性能优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变更注册要求”。与此同时,加快制定外骨骼机器人等行业标准。
8月1日,2025全国智慧医保大赛正式启动,将首次打破行业壁垒,覆盖医疗健康、药物研发、金融保险等10余个领域,推动长三角医保数据与上海公共基础数据的跨域融合。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部分医保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将在全封闭的可信数据空间内,供决赛团队进行现场部署。”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表示,本次大赛是首次跨区域汇集医保数据,也是首次尝试医保数据与医保以外的数据跨行业融合。这将有助于医保与其他行业之间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吸引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发中心等共同参与,推动医保数据赋能千行百业。
在药品监管方面,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提出,“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模型,医保监管从“被动审核”向“主动拦截”转变,将有效防范药品套购、骗保等问题。
在推动数字化服务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超过12.36亿人开通使用医保码,无论是本地就医还是异地看病,参保人出示医保码就能直接结算,极大地简化了就医流程。
正迈向全链条重构
今年3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的三甲医院完成了基本的信息管理系统部署,涵盖电子病历、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领域。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郝婧给出了一组数据:在她跟踪的上千家企业中,约75%的企业已布局AI策略,其中30%聚焦研发环节,通过AI加速靶点筛选与新药设计;30%应用于营销与销售环节(如市场资料搜集、宣传等);另有约10%的企业在生产制造阶段(如质量管控、数据分析等)运用AI。
公开资料显示,医学影像与辅助诊断作为目前较为成熟的赛道,部分AI肺结节、眼底病变、病理切片识别准确率已达95%。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40余款AI影像产品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证”。
以蚂蚁集团6月新上线的健康应用AQ为例,其整合了问诊、报告解读、健康管理等上百项AI功能,连接全国5000家医院及近百万名医生。其“医生AI分身”技术复刻200余位三甲名医诊疗逻辑,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毛洪京的AI分身一天最多服务超11万人次。
业内人士指出,在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医疗数智化转型正从单点创新迈向全链条重构,产业端数智化应用步伐加快。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4月联合印发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将突破一批医药工业数智化关键技术,制修订30项以上医药工业数智技术标准,在智能制药设备、检测仪器和制药工业软件等领域研发推广100款以上高性能产品。到2030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