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一年后已在展示修板凳、抓豆腐等“十八般武艺”。日前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顶流”莫过于具身智能,36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齐聚,208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但热潮之下,上海不盲动,而是谋定后动。今天,《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规划到2027年,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人形机器人在2025WAIC上砸钉子。
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全国已有超20个城市提出相关发展目标。如北京提出,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0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样到2027年,深圳计划新增10家估值过百亿元企业,产业集群相关企业逾1200家。杭州也出台新政,建设应用中试基地,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已出任基地首席科学家。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有新头衔。
而在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布局更为务实系统。根据方案,到2027年,上海要实现“三百”,即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据了解,此次上海规划特色之一,在于发挥上海已有的大模型产业基础优势。上海已炼就MiniMax、阶跃星辰等四大基础模型,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以厚实模型为家底,上海明确在具身智能领域重点攻关感知决策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系统技术、具身语料技术、自主操作系统五大方向。
特色之二,在于打出公共平台组合拳,统筹建设算力、数字孪生实训、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公共平台,给予建设项目最高5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系统性谋划具身智能产业在沪发展基座,并提供全周期支持。
特色之三,在于标杆型应用示范场景。相较其他城市,场景丰富多元是上海的独特优势。如智元机器人已切入商体文娱成熟场景;国地中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系列已在上汽延锋工厂锻炼上下料作业;开普勒则收获物流装配领域大订单。根据实施方案,上海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将按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不超过1000万元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诞生具身智能领域多个“第一”,如全球首个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AgiBot World、国内首家实现千台以上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的企业、全球首个规模破百万量级的异构机器人数据集等。

智元机器人在2025WAIC与观众互动玩冰壶。智元是国内首家实现千台以上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的企业。
浦东是上海重点布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聚区,仅张江就集聚了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绿的谐波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70多家,其中整机上下游企业50多家,覆盖约60%的产业链环节,且仍在不断构筑“磁场”引力——今年4月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中获季军且唯一未中途更换电池的卓益得机器人,其全球总部已入驻张江;欧洲工业巨头博世携手北京独角兽银河通用共同创立的“博银合创”,与身处浦东的联合电子(UAES)一起,在浦东设立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RoboFab”,重点探索汽车制造环节中的机器人智能感知、操作控制与系统部署。

今年4月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中获季军且唯一未中途更换电池的卓益得机器人,其全球总部已入驻张江
在这场具身智能卡位战中,各城各有特色。如深圳优势在于既有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提供“大脑”,也集聚了传感器、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头部厂商。杭州也有速度,如宇树科技近期已由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被解读为IPO的前兆。
具身智能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创新生态的全面比拼,上海扎实的模型基础、完备的公共平台、丰富的应用场景、持续涌现的创新成果,最终会使产业高地与王者身影愈发清晰。

宇树机器人在2025WAIC上的格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