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进行了部署实施,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纷纷跟进抓紧落实。这一政策及后续的落地措施,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与之前的以旧换新政策能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共同推动消费市场复苏。
在政策层面上,本次政策举措,聚焦于个人消费与服务业经营主体“供需两端”,具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对于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主要针对购车、家电焕新、文旅消费等大额支出,鼓励银行合理设置贷款额度与期限,并通过财政贴息将实际利率进一步压降;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主要针对餐饮、家政、托育等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按贷款期限给予贴息。核心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居民信贷成本,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支持其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供给;三是通过财政金融联动,形成“降成本—促消费—稳经营”的良性循环,为做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能。
在落地举措上,通过综合分析国有大行的配套落地措施,可以发现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共性方面,国有大行均成立专项工作组,迅速行动;同时,均基于政策可及性,强调优化流程,简化手续,设计专属产品;另外,为提升服务效率,都利用数字技术,更注重数字化转型。在不同特色方面,各大国有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经营模式,推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举措。工商银行更加注重流程优化与数字化转型;建设银行强调场景化服务与生态构建;交通银行强调专项行动与品牌建设,构建完整的产品体系;邮储银行则发挥普惠金融优势,重点服务县域和农村市场。
在宏观层面上,此次政策具有财政政策的“精准滴灌”与金融政策“活水养鱼”的协同思路。一方面,这种方式均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财政资金可以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另一方面,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特点,实施差异化支持。因此,这些政策预计可以通过精准激活消费、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的机制手段,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巩固我国经济的良好恢复态势的基础。但同时,也要关注该政策落地过程中问题与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技术手段与机制。
一是关注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如何确保贴息资金的长期稳定供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不同地区财政状况差异较大,若部分地区不能落实配套资金,或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因此,应通过优化贴息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建立财政贴息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二是防范资金挪用与套利风险。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可能将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如不动产购房投资与股市投资等。另一方面,部分服务业经营主体可能将贷款资金用于非生产经营用途,甚至进行套利活动,将低息贷款存入高息理财产品,导致资金空转。为防范此类风险,需要严格落实审核贷款用途的要求,通过合同约定、贷后跟踪等方式,确保贷款真正用于个人消费和服务业经营。
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发挥政策效果,需要注重政策的传导效率与覆盖面。一方面,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政策内容和申请方式,提高政策知晓度。同时,应优化政策设计,扩大覆盖面,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够公平享受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