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洪山宝安变电站内,由4座储能电池仓、逆变器等设备组成的站内构网型储能系统开始主动参与电网调节,用电高峰期向主电网最高可输出电量2万度,为周边社区撑起了“清凉保护伞”。
近期,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入夏以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
今年高温天气具有温度高、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历史新高,突破15亿千瓦,最高达到15.08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0.57亿千瓦。
“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征确定了煤炭在发电中的“压舱石”地位。
煤炭产得出也要运得出,满载煤炭的列车自乌鲁木齐驶出,似一条黑龙驶向各地发电厂,新疆的铁路网正为电煤运输奔忙。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对接22家煤炭企业,对库存低于10天的电厂优先供保,全力做好夏季电煤供保运输工作。今年以来,疆煤外运日均达25.25万吨,累计达5076.1万吨,为多地电网注入了能源动力。
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越来越多的“绿电”成为夏季电力保供的重要组成。
长江跨越三级地理阶梯,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正利用丰富的水能在长江干流释放着磅礴绿电。7月上旬,乌东德、白鹤滩等六座梯级电站开机数达108台,累计发电量超170亿千瓦时,为华东、华中等地区吹入一股绿色清风。
在高温的炙烤下,东北地区气温也屡破纪录,用电量显著增加。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66台风力发电机组随风缓缓转动。国家电投通辽发电总厂依托“煤电+风电”模式,建立电煤保供动态监测机制,确保煤炭供应链高效畅通;链接多个风电项目,在炎炎夏日输出稳定电流。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已超过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接近全国总发电量的四成。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为了更好地迎峰度夏,电力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省间灵活互济成了夏季电力供应的有力保障。
在新疆天山北麓戈壁滩上,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投入运营。占地近3万亩的光伏海中,超220万块光伏板安全稳定运行。该基地是“疆电入渝”工程的配套电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输送约360亿千瓦时电量,能满足重庆近四分之一的电力需求。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各地电力供应总体平稳,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刘明阳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其中新增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3000万千瓦;新投三回跨省区输电通道,增加跨区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7月以来,又新增投产(并网)支撑调节性电源超1000万千瓦,电力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电力供需形势监测研判,强化常规电源顶峰发电能力,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一省一策指导电力保供工作,全力确保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可控、在控,坚决守住不拉闸限电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刘明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