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永乐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除了备受瞩目的获取首批稀缺牌照的发行人,香港稳定币相关主体,还包括确定性参与稳定币使用场景创设的平台,如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托管银行、审计机构等。
香港本土券商已布局虚拟资产业务,早在2023年11月,胜利证券成为了首家获批开展零售加密交易的券商。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DX首席战略官、胜利证券生态合伙人陈辰。
据其披露,从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胜利证券加密货币交易额突破100亿港元,居香港虚拟资产券商排名之首。
陈辰认为,稳定币兼具机遇与挑战,投资者需要理性甄别和判断。在全球稳定币发行的背景下,香港市场的首要作用是进行有限可控的尝试与开放,形成“政策缓冲区”。他认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优势显著。
发行方需具备足额底层储备
21世纪:如何解读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核心条款和监管要求?
陈辰:香港《稳定币条例》条款通俗易懂,设计思路与美国稳定币相关法规类似,均要求发行方具备足额底层储备,并实行稳定币发牌制度。
具体而言,《稳定币条例》的核心在于确保发行方拥有足额、透明、安全的底层资产储备,以此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外溢,同时也能对投资者形成一定保护。
21世纪: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持审慎态度,如何看待近期的讨论热度及降温力度?
陈辰:稳定币肯定存在风险和挑战,因为链上是一个匿名、资金流动更加自由的空间。
我认为,很多创新事物都是先有创新,在市场中实践起来之后才发现问题,进而完善和补充监管。技术本身是相对中立的,关键看人们如何利用,它可能有好的一面,也可能有坏的一面。
从长远来看,稳定币的发展确实有很大增长空间,可能会有几十倍的增量;但短期来看,市场肯定相对过热,而且很多机构只是在蹭概念,并非直接参与这一业务。
因此,投资者需要理性甄别和判断。现在申请稳定币相关资质的机构很多,但真正能获批的非常少,这是个门槛很高的领域,可能只有巨头玩家才能拿到资质。
另外,稳定币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工具,其币值保持1:1恒定,是价值储存和交易媒介。而非合规的稳定币,如果发行机构没有足额的抵押资产,可能会暴雷、遭遇挤兑,还存在交易对手风险或欺诈风险。
所以香港相关立法要求,稳定币发行方达到一定规模必须持牌经营,按1:1储备足额抵押资产,从发行端约束,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风险外溢。
稳定币发展的“政策缓冲区”
21世纪:稳定币及RWA在香港金融市场中扮演什么角色?二者具备哪些价值和意义?
陈辰:稳定币和RWA是重要的“孪生关系”:稳定币是链上的资金端,RWA是链上的资产端。
香港通过稳定币能在交易和支付场景中获得更多自主可控权,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跨境贸易的收付款和结算。而RWA则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助力中国资产进行全球化融资。
21世纪:香港竞逐“国际数字资产枢纽”,其核心定位和方向是什么?
陈辰:香港发展数字资产市场,或意在打造“链上通商口岸”。
在全球稳定币发行背景下,香港市场的作用首先是开展有限、可控的尝试与开放,形成一个“政策缓冲区”。同时,也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探索并助力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普及率。
所以,香港其实是开放一个有限且可控的通道和窗口,以满足市场对美元流动性的交易需求。
21世纪:《稳定币条例》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
陈辰:首先,对香港来说,无论是稳定币、RWA,还是传统金融交易上链清结算,乃至更广泛的“万物上链”,无疑都是大趋势。这会与传统金融清结算形成长期并行共存的架构。
其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新加坡、迪拜相比,香港有着显著优势——背靠大量优质资产,如众多公司及上市企业。随着链上交易愈发活跃,香港市场未来肩负两项重要使命:一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吸引资金投向更多潜在的人民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