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安踏并购狼爪、KKR收购大窑、高瓴竞购星巴克……并购案例频发。近年来,并购领域政策暖风频吹,从新“国九条”明确鼓励并购重组,到证监会“并购六条”深化市场化改革,共同推动并购市场热潮涌动。
7月29日,“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闭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现场,来自政府投资基金、产业资本、GP/LP及中介机构的5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并购市场的政策趋势、机遇与挑战,并购投资的交易实践等话题,展开精彩分享和深度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长期深耕并购投资一线的机构代表,从并购基金的打法演进到项目执行中的现实困境,分享了鲜活的实操经验与观察思考。
从美元打法到本土控股的策略演进
本轮并购热潮中,基金打法正悄然发生重构。从早期美元基金主导的并购逻辑,逐渐过渡到本土机构以人民币基金为主导,走向更具控制力与产业协同能力的“控股+赋能”策略。
优山资本创始合伙人林晓介绍,团队自2024年以来加大对并购交易的关注,将美元并购基金的投资经验应用于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通过提升合规和管理等方式为控股标的企业赋能。他们在实践中与大型产业企业多有合作,并同时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寻找交易机会。
大钲资本董事总经理林小钦分享了对一家非标工业自动化企业的并购交易实操经验,强调作为投资方在治理架构、组织效率、企业战略等方面拥有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他透露,团队已在这笔交易的基础上,通过横向和纵向并购整合加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投资步伐。
元禾璞华合伙人牛俊岭以“收购是外科,整合是内科”形象总结了控股并购交易的投后挑战。他强调,在与上市公司协同推进产业并购的过程中,需要匹配适当的节奏与策略,并期待未来在控股型并购和参股型并购交易领域作出更多产业整合的实践。
翼朴资本合伙人刘豫莎分享了围绕产业龙头合作推动控股并购交易的实践。在她看来,“体外并购+择机注入”的合作模式能为并购基金提供更加灵活的退出方式,此外,产业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也是近两年出现的较好投资机会。
周期之下:从理性判断到现实碰撞
在并购项目落地过程中,估值认知差、控制权让渡意愿低、投后整合复杂等现实问题,正成为机构绕不开的“冷变量”。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强调,并购项目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看得准、买得低”。他分享了收购杜邦旗下清洁技术公司的经验,认为在价格具备足够安全垫、现金流稳定的基础上,治理结构的优化将能真正发挥更大作用。
鼎旭投资合伙人郭海涛观察到,好的并购交易“七分靠人,三分靠运气”,投资人亲自“下场操盘”往往面对巨大挑战。在投资经验分享之外,他还提出链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源,搭建生态推动科创企业融资与并购交易的可能。
疆亘资本副总裁白卫华直言,在当前IPO趋严趋紧的背景下,优质项目除了IPO,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退出应该是可选路径;但当前客观现实是,上市公司难以接受项目的高估值,项目实控人不愿利益让渡降低估值,这让很多并购谈判在临门一脚处陷入停滞。尽管如此,通过并购实现基金退出仍是大势所趋,期待国内股权并购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
丰源投资创始人兼CEO符正从十余年并购实操回顾出发,指出选择好资产比努力做投后更重要。他表示,国内并购贷款发展有利于并购市场发展,丰源投资正在与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合作,支持后者在并购交易方面的更多探索。
在存量竞争与结构重塑的交汇点,并购正成为产业转型与资本退出之间的重要桥梁。无论是人民币基金借鉴美元打法走向控股与深度赋能,还是GP们在估值分歧、整合难度中摸索投退平衡路径,当前的中国并购市场都已站在一轮结构性重塑与路径再造的新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