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7月再度上涨,其中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均超过2.8%,恒生港股通涨幅达4.7%。上行走势也持续吸引资金买入。7月,港股通流入1252亿元人民币,较6月增超70%。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内资与外资的共振式流入,港股资金面持续宽松。
如何把握港股后市投资机会?国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从周期涨幅、AH溢价率及宽基指数估值三大维度比较,港股相对A股仍处于合理估值区间,投资上重点关注几大方向:估值仍较低的互联网与AI龙头、预期反转持续发酵的港股创新药、受益于“反内卷”的资源与大宗商品、基本面持续强势的新消费,以及业绩持续改善的非银金融机构。
业内人士表示,与前述方向关联度较高的品种,如港股通科技ETF(159262)、港股创新药ETF(513120)、恒生消费ETF(159699)及港股通非银ETF(513750)等,聚焦单一赛道,具有高纯度特征,是投资者把握相关机会的高效工具。
具体来看,聚焦“AI+Semi”纯科技主线的港股通科技ETF(159262)紧密跟踪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HI),指数覆盖小米、腾讯、中芯国际等30家纯科技企业,前十大成分股权重达75%,“软硬兼备”特性突出。行业分布上,该产品剔除医药、家电等非科技板块,为投资者提供了锐度更高的纯科技赛道工具。Wind数据显示,港股通科技ETF自7月7日上市以来上涨超13%,明显跑赢同期恒生科技指数5.8%的涨幅,超额达7.2个百分点。目前,该指数市盈率TTM为23.5倍,处于历史52%分位,估值适中。
此外,年内收益翻倍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同样值得关注,其年内收益超102%,最新规模突破16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不仅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创新药ETF,也是年内全市场规模最大的“翻倍基”。领先的业绩弹性得益于较高的产品纯度,其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集中布局信达生物、药明生物等龙头,生物制药与化学药权重占比高达92.5%。从估值看,当前该指数市盈率TTM为41.80倍,处于历史45.33%分位,估值仍具备较好性价比。
机构同样看好港股新消费领域机遇。恒生消费ETF(159699)跟踪恒生消费指数(HSCGSI.HI),成分股包括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50家港股消费龙头,指数PE仅18.91倍,处于近5年24.14%分位,估值具备一定安全边际。与A股800消费指数侧重白酒不同,该指数更贴合Z世代消费潮流,个股分布均衡,单只个股的权重上限10%,为投资者提供了精准布局新消费的配置选择。
非银金融板块以其亮眼的表现,同样吸引了资金的广泛关注。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唯一跟踪港股通非银金融指数的ETF——“孤品”港股通非银ETF(513750)连续11周获资金净买入,最新规模超127亿元,再创新高,近1年收益率达92.58%。港股通非银ETF(513750)险企含量居前,其标的指数申万二级保险行业权重超过64.5%,覆盖中国平安、友邦保险等龙头险企,此外还有港股券商(权重15.2%)和港股稀缺资产港交所(权重13.3%)。当前指数PE约10倍,处于历史40%分位,估值优势显著。
综合来看,在港股估值修复与资金面宽松的双重驱动下,上述四只ETF分别覆盖科技、创新药、新消费及非银金融四大核心赛道,兼具规模流动性优势、高纯度特性与交易便利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布局港股机遇的便捷工具。机构分析指出,随着“反内卷”政策深化及全球通胀预期升温,港股科技与医药板块的中长期配置价值尤为突出,而新消费与非银的业绩改善趋势亦有望延续,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适时把握细分领域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