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6 15:27:20 股吧网页版
创新消费力|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营销管理学教授、发树讲席教授、BiMBA商学院前任院长张黎 :创新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洞悉用户需求
来源:北京商报

  从用户需求洞悉,到用户价值传递,再到用户黏性打造,营销作为促成最终消费的关键环节之一,营销创新对消费力的驱动尤为关键。北京商报记者日前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营销管理学教授、发树讲席教授、BiMBA商学院前任院长张黎,结合业界经典案例、行业共性趋势,以“对创新所做的营销”和“营销上的创新”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更应该学习创新,不只追求短期热点

  北京商报:在您近期接触过的企业案例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营销创新”或对“创新”的营销?

  张黎:这样的案例有许多,比如现在关注度很高的泡泡玛特旗下潮玩LABUBU,它的IP消费市场确实很火。但这一案例不太可能复制,它的火爆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并且短时间内很难判断它是否真的能称之为“成功”,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企业不应该对营销创新的理解局限在这个模式上,更不能过于聚焦在跟风模仿上,去刻意追求第二个LABUBU。

  其实,从营销角度看创新无处不在。例如,产品质量的提升、服务的改善、客户管理的优化等。比如很多餐饮业、服务业的创新都藏在细节里,企业更应该学习这些创新,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热点。

  北京商报:据您观察,在企业为拉动消费所做的创新中,有哪些共性趋势?是否在产品质量及服务上的优化才是更重要的创新?

  张黎:从营销管理学的角度看,创新的核心就是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和用户的需求。看起来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功夫很深,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定位,以及对追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长期坚持。没有捷径,没有“一招制胜”的商业模式,能长期留住客户的,依靠的都是产品和品牌自身的实力,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比如山姆会员店定位清晰、选品和服务过硬;果蔬好瓜果新鲜、环境优良;阿那亚社区的成功营销不只依赖“孤独的图书馆”等打卡点和社群营销,更依靠过硬的软硬件、配套服务,对改善客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对客户反馈的高度重视等。它们的共通点都不是去追热点,而是通过做好产品和服务“立住脚”。

  AI替代不了深层次的沟通

  北京商报: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资源禀赋不同,应该采用怎样的运营打法?在创新策略上如何实现差异化?

  张黎:大企业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更具规模优势。中小企业一般服务于更小众的市场,更能做出品牌特色和独特的定位,应该基于自身禀赋,找到独特性,扬长避短。以路边卖炒货的小店为例,门店面积不大,但是能坚持几十年品质如一,方圆十里的消费者都认可它,它就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没有比它更强的竞争对手。

  当然,中小企业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创新。但关键不是“改头换面”,而是沿着主线、在维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做适合市场需求的调整。例如,做馒头的商家发现,年轻一代的口味变化、老年客户群对健康的重视、对膳食纤维和粗粮的偏好等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创新产品;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可以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

  北京商报:大数据、AI等数字化工具在企业创新营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有哪些突破性的应用案例值得关注?

  张黎:大数据、AI等的确能赋能企业营销创新,例如,做视频或生成文案、图片等。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AI能取代人做营销了,其实不然。AI能辅助的,更多也只是某个传播环节,不能取代人对于营销传播的系统思考和策划,如何立足于品牌的定位、如何去诠释你的定位、如何组合可传播的信息,传播的逻辑怎么设计等从目前看都无法由AI完全替代。

  其次,要意识到大数据、AI等只是赋能营销的工具,使用AI的前提是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收集和分析客户反馈的问题,是宣传推广的问题,抑或是目标市场细分的问题……如果连基本问题都不清楚,AI没有“抓手”也无从解决。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营销动作都没做好,不走访客户、不面对面和客户沟通收集反馈,只靠网上数据分析需求,AI替代不了深层次的沟通。

  创新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意识

  北京商报: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的阵痛。这些企业如何才能借助“老字号”“老品牌”的标签形成营销优势,并让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消费增长?

  张黎:老字号创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机制与创新意识上。一些老字号有传统文化的积淀,但组织架构庞大、机制不够灵活,很难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但老字号也要守正创新,不要丢了品牌的核心优势和专长,“另起炉灶”的话,就不是老字号了。创新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意识,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引进新的人才、采用新的打法。现在四五年就是一个消费代际,可能一个35岁的人无法理解一个25岁的人的消费需求,所以需要用新思维、新打法去俘获新消费者,要贴近市场做变化,而非表面创新。

  北京商报:如何避免企业“为创新而创新”?又如何避免消费者可能出现的“创新疲劳”?

  张黎:企业不应该只是满足自身的创新任务和追赶趋势,而是要比竞争对手能更好地洞悉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做到有效创新,这也是营销最难的地方。

  “为创新而创新”本质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没有花功夫去洞悉客户的真实痛点,而是拍脑袋的创新或者跟风的创新。比如,餐馆只想着改进装修设计、设计花哨的吸引客户的噱头,却不去分析客户碗里剩了什么菜没吃完、为什么剩;老客户为什么不再来等。

  对营销的理解有三个层次,最肤浅的理解是做宣传推广,通过美化包装产品达到销售的目标;中间层是精准匹配,把合适的产品通过合适的渠道和价格卖给最适合的目标客户;最高层则是成为整体业务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生产和研发,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和服务,增加客户黏性。但很多企业其实只做到了最底层和中间层。

  北京商报:政府的促内需政策与企业创新之间如何形成协同效应?企业又应如何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创新?

  张黎:这里首先要考虑的是“顺序不能错”,企业一切要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不是为了迎合政策去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和整合也应该有个目标。一切的思考和动作都应该有个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只有紧扣市场需求,政策和产业链资源才能真正地赋能创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