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网综合消费达到2500万元,比2023年增长40%。“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同时也暴露了准备不足的问题”,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旭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准备略有不足有之,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亦有之,中网在商业化初有成效的基础上打造城市经济新高地的尝试值得肯定。体育赛事的火爆近几年出乎意料,以体育赛事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仍在延伸。
随着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体育赛事已不仅是单纯的比赛,通过比赛拉动城市经济成为新的课题。2023年中网恢复赛事举办,并同步探索以国家网球中心为基点,以亚奥商圈为核心的“网球+”发展之路,看比赛、追球星、吃美食、趣味体验,每年“十一”假期,中网已经成了北京的欢聚场和打卡地之一,也逐步转变成北京的节日之一。
而在中网公司团队看来这些还不够,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中网举办了“国网生活节”,6月法网比赛期间举办了观赛派对,消费创新上更多尝试还在不断进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点燃运动热情的同时突破体育消费的长尾效应,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新载体”和“新路径”,中网作为国内顶级的体育赛事成为先行者。
从2004年首次举办,到2025年成为亚洲首个横跨三周的综合网球赛事,中网赛事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体育名片。这张名片背后,不仅仅是赛事级别的升级和参赛球员的扩容,也不仅仅是网球爱好者的盛宴。
经验之上,李旭华也直言不讳压力和动力。
一方面,作为世界网球赛事中还比较年轻的中网,今年组建了专业的团队,在赛事品牌提升上向四大满贯学习,并结合中国球迷和消费者的习惯创新。温网期间中网团队在温布尔登举办海外推介会,既是邀约也是交流。虽然这一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但也是所有环节散开来的核心。
另一方面,青少年网球产业的推动则是中网发展的动力之一,李旭华在采访时对这部分的阐述不少。青少年网球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网球产业的未来,也给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这部分可能对票房或者销售收入影响并不会太大,但它对于未来赛事的可持续长远成长,包括中国网球产业的成长,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6月的北京天气还不太闷热,国家网球中心穿梭着不少前来训练的网球爱好者。中心的几处已被建筑围挡围了起来,改造升级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从去年的情况看,国家网球中心日最大容纳量在4.5万人左右,今年改造后将提升到6万人左右,用李旭华的话说,这是个不小的增长幅度。而硬件上的提升只是一小步,能容纳下更多人,还要让前来比赛和观赛的人体验更好。赞助商合作、品牌方招商,这些运营上的方方面面,中网公司团队今年的准备工作下手更早更充分。
促消费,创新消费,体育赛事已不仅仅是一场竞技,更成为一场关于文化、旅游、科技等多个产业融合的经济盛宴。
· 对话 ·
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旭华:以赛事拉动城市经济综合消费实现跨越式增长
北京商报:2025中网赛事已正式启动,商业运营方面今年有没有新计划?
李旭华:中网赛事去年热度很高,超出了预期,今年在整体战略和目标上有更高的要求,从各个维度全方位提高。我们认为赛事定位的层面,应该可以去打造成北京的一张名片,从体育盛会转化成节日盛会。
中网从举办到今年,是立足北京发展起来的赛事品牌,也成为北京国际赛事里的龙头,最有特色、级别最高的国际赛事。这个战略定位的变化是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整个赛事推广和运营的核心,是在过去的积累和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上明确的方向,所以,这也是压力。
北京商报:去年,中网赛事综合消费增长40%,这是不小的增长值,所以您刚才提到压力,那今年有什么目标或指标吗?
李旭华:指标不太好去数字化,但我们希望今年能有跨越式增长。这就需要从各个维度去重新设定目标,尤其是拉动消费的维度。首先是场院的承载量,去年大约是在4万人,今年我们陆续进行改造,增加功能空间,希望能跳跃到6万人,这个增长幅度也是很大的。第二,衍生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今年也已经做到了8个大类几百个小项,今年希望能增长三到四倍。合作资源方面,去年有独特性的餐饮还是少了一些。
北京商报:您提到城市经济拉动作用,其实我们也特别关心方向,在赛期之外甚至在赛场之外,咱们现在整体的设计和运营思路有规划吗?
李旭华:从大的区域来讲,我们希望通过赛事能吸引更多对北京关注的人群,包括外来旅游人口和外籍人士观赛。如果赛事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对经济拉动是一个绝对大体量级的,通过赛事影响力和精彩度的提高,带动更大的城市关注度的提升。赛事本身,去年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主观赛人群有30万,这里面外地人大概能占10万到14万,外籍人士大概能占15000人左右。今年,中网赛事更是拉长周期到三周,赛事精彩度稳步提升,加上多层面的招商活动,预计今年实际观赛人群也会增长。
另外就是8月份我们会启动网球中国赛季,这个概念在8月份会成为一个热点,因为这是国家在网球产业发展上的大规划。现在中国网球人口增长势头强劲,应该是所有新兴区域里面增长速度最快的,并且是最有潜力的一个市场。
将网球变成生活方式,填补非赛期商业化缺口
北京商报:今年中网还走出赛场走进商场,有什么特别安排?
李旭华:其实从赛事影响力上来说,它就相当于一个环,像涟漪一样慢慢扩散,但最核心的还是亚欧商圈这一块,过往我们的影响力在亚欧商圈应该是体现最直接的。大家来中网观赛,外地人在这附近找个地方住,包括几百名外籍球员的住宿等,大部分消费其实都在亚奥商圈,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今年中网仍然是首选亚奥商圈,从酒店住宿到餐饮服务包括旅游资源这些方面。中网也是亚奥商圈联盟的一员,今年跟企业之间的互动会更紧密,应该会有更大范围的推动。
北京商报:整个园区在日常非赛期的商业运营上有什么规划吗?
李旭华:今年我们从赛事经济向网球产业转型,也是战略格局转变的元年,我们在园区经营上开始往网球+考虑,因为平时园区打球人还是挺多的,今年我们想把网球生活的概念引入到园区,打球是一方面,看球是一方面,这些都是融合消费,我们“五一”做的塔克节就是一次尝试,大家在好的环境里面去享受美食,体验网球文化,这些都是文商旅体的融合。
今年我们制定了2+4+N的战略,2是全年有两个大的活动,“五一”是网球生活,“十一”是网球赛事。4是想做4场大满贯的观赛,4个大满贯是全世界网球迷的节日。前一段我们做的法网观赛效果非常好,法网赞助品牌鳄鱼全程赞助,大家能够来这儿体验法国网球的文化,去实地体验,然后观赛。4个活动未来会成为1个标准的模式,每一年都会做不同形式,但是主题和内容内核都不变。
然后N呢,我们场院原来其实有很多别的活动,比如汽车发布会特别多,文化类活动也多,我们有室内球馆,有室外馆,也有奥运球馆,是一个综合场所。我们想未来能够把这个园区也做成全年热点不断,隔一周有一次大型活动,能把促进文商旅体融合的活动日常化经营起来,这也是我们运营的一个方向,今年已经拓展了一些。
青少年培养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网球产业发展的抓手
北京商报:中网今年是第22年,其实也还算是很年轻的体育IP,咱们有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去参考和对标的体育经济赛事?从中网来说,在中网品牌的认知推广上,感受到了什么痛点?
李旭华:今年初我们组队去澳网考察,澳网非常有活力,不断去变化各种新鲜力量,包括整个运转模式,现在澳网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家节日。还有温网,它有独特的历史传承,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从最顶级的赛事里面能看到它的成长轨迹、核心特征,然后去梳理成符合中国文化和特点的,去持续地改善,经过长时间努力去形成这么一个顶级赛事,这也是我们具体的目标。我们是要尽量通过我们的服务,通过市场的独特魅力,通过我们专业的运营,去确保参赛的魅力。
在赛事组织和赛事上,目前跟国际赛事还有差别,他们的资源调动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都是非常专业成熟的。今年,我们在核心能力上已经开始规划专业的团队了,不过这种是要长远培养的,需要一个过程,核心能力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能把赛事运营和管理的各方面再补强。这些维度是我们目前的痛点或者薄弱的地方。
此外,青少年赛事未来也会成为一个热点,现阶段,因为它的赛事精彩度还不太被大家接受,但它毕竟也是代表青少年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所以从青少年的视角来看这种赛事就更有针对性。如果我们培养青少年观赛的习惯,观赛体验和观赛感也可能成为亮点,所以我们要去创造一些新的亮点,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挑战。
今年中网赛事第一周是青少年比赛,我们想着重把青少年观赛做一个专题去操作,以前我们很少关注青少年,两周赛事基本都是网球粉丝或者网球发烧友比较多,今年我们想把青少年观赛,包括青少年网球产业做成一个比较有热度的板块。
青少年赛事运营这部分可能对票房或者销售收入影响并不会太大,但它对于未来赛事的可持续长远成长,包括中国网球产业的成长,是有重大影响的。
北京商报记者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