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6 15:52:50 股吧网页版
科创板四龙头共论中国光芯片:“卡脖子”问题已解决 “隐形壁垒”尚存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光芯片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光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是否仍然存在?中国厂商全球竞争优势何在?如何在周期里提升竞争力?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围绕我国光芯片企业技术自主和革新的“硬核”问题,8月4日,《沪市汇·硬科硬客》第二季第五期“光芯片中国算力新‘燃点’”节目正式上线。节目邀请了四家科创板光芯片龙头企业重磅嘉宾,共论光芯片产业从“跟跑”到局部领跑、再到竞争突围实现跃迁的挑战与机遇。

  参与本期节目录制的嘉宾包括长光华芯(688048.SH)董事长、总经理闵大勇,德科立(688205.SH)董事长桂桑,仕佳光子(688313.SH)副总经理黄永光,源杰科技(688498.SH)副总经理程硕。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通信研究主管李国盛担任本期节目主导嘉宾。

  “科创尖端、硬客前瞻”!《沪市汇·硬科硬客》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经营报社和“央广资本眼”共同打造的、高度融媒体的高端访谈栏目。

  技术破壁:从单点突破到矩阵布局

  作为整个光通信行业的核心关键环节,中国光芯片的突破,开始于一个个细分领域的攻坚战。

  仕佳光子副总经理黄永光

  2012年,仕佳光子研制成功的PLC芯片(平面光波导芯片),终结了国外企业对该产品的垄断,到2015年其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50%。“这一攻坚的突破,奠定了我们在无源芯片的基础地位。”黄永光提到。

  正是从这样的局部攻坚开始,中国光芯片企业由点到面、整体布局拉开帷幕。

  “我们在接入网用DFB芯片(分布反馈式激光器芯片)领域,目标是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据黄永光介绍,仕佳光子已建立完整的IDM(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加工、封装测试等环节于一体的垂直整合型生产模式)全流程产线,在千兆网络时代完成了关键布局。如今,面对800G(每秒传输800Gbit数据速率)、1.6T(每秒传输1.6Tbit数据速率)及CPO(共封装光学)等新一代技术需求,其正加速推进CW DFB(连续波分布反馈式激光器芯片)、EML(电吸收调制激光器芯片)芯片,以及围绕PLC、AWG(阵列波导光栅芯片)集成的连接器产品研发,构建超高速领域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不同企业的技术路径折射出行业的多元突破。

  德科立董事长桂桑

  德科立虽非纯粹的芯片制造商,却是全球首个将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推向市场的企业。“我们专注于高速率、长距离领域,在相干和非相干技术上都有布局。”桂桑表示,以直接投资(即参与自主设计,引领测试和应用)以及间接投资牵引布局。

  近五年,德科立直接投资了五家光电芯片企业,还通过一个投资平台基金,间接投资了十几家半导体相关的企业,不仅实现了可调激光器芯片的国产化,也积极布局整个系列的半导体光源芯片、光放大芯片(覆盖O/S/C/L/L++波段)及算力集群相关核心器件,在全球高速率光模块领域占据了独特地位。

  长光华芯则一直在坚持按照“芯片+板块”的发展思路,芯片方面覆盖氮化镓、砷化镓、磷化铟三种材料体系,板块则横跨工业激光、激光通讯、激光传感、激光医疗美容。

  长光华芯董事长、总经理闵大勇

  “今年我们在高速数通市场取得突破,100G的EML、100G的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等产品覆盖了短距解决方案。”闵大勇提及,目前公司还布局了8英寸硅光集成芯片平台,剑指更高速率的市场需求。

  坚持IDM模式的源杰科技,目前产品线从2.5G延伸至200G,已实现DFB、EML等产品的全覆盖。

  源杰科技副总经理程硕

  “近三年,我们看到了来自数据中心领域的需求,尤其在AI需求拉动下,该领域出现了需求爆发。在该领域,我们布局了100G、200G包括各种功率的CW光源(指能够持续输出稳定激光的光源,而非脉冲形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对一些国内外客户,已经实现了批量的销售。此外,针对CPO、OIO(一种采用正交架构设计的光互联技术)等新技术,公司也已布局相关产品,同时在电信领域的下一代万兆光网络储备了成套解决方案。”程硕表示。

  整体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内电信市场,包括无线、光纤接入,光芯片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国产化。

  “中国光通信的产业链已相对完整,全球分工格局也基本形成,像光设备,中国头部企业的产品已占据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份额,光模块TOP 10企业里,中国企业就有六七家。”闵大勇提到,从头部企业布局情况来看,对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及时覆盖也已经全面铺开。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通信研究主管李国盛

  “卡脖子”问题:显性问题消解,“隐形壁垒”尚存

  曾悬在中国光芯片企业头上的技术“卡脖子”问题,经过多年攻坚是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四位企业家的普遍共识是,当前,在光芯片领域,纯粹的技术封锁已难奏效,明显的“卡脖子”开始转向“隐形”,产业竞争正转向生态协同、标准制定等更高维度。

  从“卡脖子”问题的破壁之路来看,设备与材料的突破最为显著。

  黄永光回忆,2010年仕佳光子建生产线时,设备几乎全靠进口;而现在,包括北方华创在内的国内厂商的设备已能满足多数生产需求。“从InP材料(磷化铟材料)到外延能力,国内这几年进步很大。”他透露,公司的磷化铟激光器已实现全流程国产化,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卡脖子”环节。

  十几年来,“卡脖子”问题通过中国产业突围而逐步得到消解,还有更鲜活的故事。

  “我电脑里一直保存着2001年第一款芯片设计。当时为了做放大器放大芯片,国内没法儿做出来,而到日本打样代价高昂,需要12万美元,因此被搁置。一直到2020年,国内有设备可以实现,我们才终于把它做出来了!”桂桑提到,近十几年来,中国在芯片领域,历经从材料到工艺到基本装备的不断突围,曾经的“卡脖子”问题和环节正在不断被攻克。

  闵大勇分享了一组数据:2019年美国制裁华为时,中国15000种核心物料中,99%在两年内实现国产化替代。

  “打压反而让我们放弃幻想,迭代速度更快。中国光芯片目前也是这样,中国可能存在差距,但是迭代速度很快就会赶上去。”闵大勇信心坚定。

  这是否意味“卡脖子”问题就不存在了?闵大勇提到,当前“卡脖子”不再是明显、硬性、会被直接钳制住发展的问题,但产业仍然存在“隐形”的“卡脖子”,尤其是在生态、标准上的隐形壁垒仍需警惕。

  “现在更多是‘隐形卡脖子’比如准入规则、认证体系、生态排斥等。”闵大勇指出,中国光芯片在性能上差距不大,但在可靠性验证、长期合作等方面仍处劣势。

  黄永光坦言,“我们处于‘两头在外’的状态——最先进的电力芯片技术和最大的市场需求都在美国。”黄永光进一步表示,国内企业在高端芯片的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等方面仍处弱势。高端市场的准入壁垒构成了最大挑战。国内企业的芯片样品往往能达到性能要求,但在认证、测试等环节常常遇到阻碍。“日本、美国企业先把量做起来,第二波产能不足时,中国公司才能进去。”黄永光补充道。

  程硕也表示:“近两年国内设备越来越多、做得越来越好。材料端也涌现出一大批中国企业,并逐步逼近海外最高水平。从制造上看,光芯片领域并不存在明显的实质性障碍。但是,在客户的接受度上,中国企业作为新的进入者,如何获取客户信任并‘走出去’、融入全球化、融入全球客户体系中,这是中国企业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信行业、光通信行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全球化视野、全球供应链、全球客户市场,这是真正的全球化。”桂桑强调,中国企业应该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在行业里有独立的技术框架,或者有更好的竞争力,从而去赢得尊重,赢得合作。并且在实现进口替代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要始终保持全球化视野。

  全球竞合:人才、生态、场景优势下需战略定力

  由于技术“卡脖子”问题“隐性化”,全球光芯片市场正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竞争格局。一方面,25G以上高速光芯片仍由美日企业主导;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快速崛起,通过性价比优势和灵活服务不断扩大国际份额。再叠加芯片周期下,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度调整,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和全球合作中,有哪些发展优势,又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第一大优势是工程师红利和产业快速响应能力。”黄永光认为,中国企业在100G到800G的每一代演进中,都投入大量人力响应谷歌、Meta等国际巨头的需求,这种人才优势下的“贴身服务”,让中国光模块企业不断拿下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在成本管控和规模化生产上具备竞争力。

  “在光芯片领域,亚裔面孔在全球占据主要位置。”据程硕观察,越来越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回流,正在与本土培养的工程师队伍形成合力。

  同时,从设备端到模块端,中国企业在各环节正逐步构建生态协同效应。

  “在光通信产业链的每一环,中国公司都超过半壁江山。”程硕分析,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使人才、技术、资本能够快速流动,为光芯片企业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应用场景的牵引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光模块的优势一定会牵引光芯片突破,这只是时间问题。”闵大勇指出,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也是数据中心建设的热土,这种“应用牵引”模式将推动中国产业走强。

  值得注意的是,光芯片所处的产业存在明显的周期特性。而周期性加剧了全球竞争、合作的不确定性,为中国企业带来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要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战略定力”成为关键词。

  “数据中心市场是项目投资型的,需求会突然爆发。”黄永光解释,这导致EML芯片、CW光源等产品时常出现阶段性缺货。海外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往往先抢占了市场份额,待产能不足时,中国企业才获得进入机会。

  在此背景下,长周期研发、产能扩张将成为竞争关键,这背后往往需要极大的“战略定力”,并在执行中兼顾可持续性。

  “从供求关系看,高速光芯片存在短缺。而高速光芯片属于美国市场,其需求、供应链、供应商都主要在美国和日本。由于美国、日本企业在资本扩张、产能扩张时非常谨慎,所以在市场策略上,其考虑美国市场满足之后,再去满足非美市场。但如今,这个策略可能已经失效。因为在供需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突破口、突破点,中国布局高端数据通信芯片企业已经在抢占机会。”闵大勇表示。

  德科立在全球竞合中选择了“拾遗补缺”策略,即专注于高速率、长距离领域,在相干与非相干技术上同步布局。“我们瞄准未来需求,做别人不愿做的长周期研发。”桂桑介绍,公司在量子光交换机、高速光放大器等产品上的布局,虽短期商业价值有限,但已实现盈利,为未来竞争埋下伏笔。

  除了技术长周期的布局,在产能扩张方面,黄永光强调,每一代高速芯片的投入都高达数亿元,企业必须敢于在关键节点“下注”。整体来看,如今,面对800G、1.6T的技术迭代,国内企业正加大资本开支,从仕佳光子、德科立、长光华芯到源杰科技的持续布局投入,正显示出中国企业的战略定力。

  “科技树”背后:创新立足需求,平衡投入和经营

  不过,光芯片产业当前技术路线较多,企业家们的选择勾勒出中国光芯片的下一代“科技树”。但面对长期、高额的研发成本,企业又应该如何平衡不同技术方向的投入,如何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硅光成为确定性较强的大方向。

  “硅光集成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随着800G、1.6T这些更高速率(需求)的出现,硅光集成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闵大勇表示,当前光通信的AI和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加快牵引集成度的提升。目前长光华芯不仅布局了硅光芯片平台,并向上游延伸至磷酸锂晶体材料端。

  围绕相对确定性强的方向,桂桑认为,要布局新趋势可从技术发展两个维度落子,一是满足用户需求,二是引导应用。“例如硅光方向已经发展十数年。我们拥抱这一趋势,从2019年、2020年开始布局,但没有直接落子在硅光芯片(制造),而是配合硅光芯片,在调制器芯片、放大芯片和接收放大芯片方面进行布局。”桂桑解释。

  除了落子的取舍,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投入也是一个策略。

  “实际上,每走一步都既谨慎又大胆。”黄永光进一步表示,启动阶段应按市场选定的方向发力,在细分领域打牢基础,获得收益再走下一步。

  换而言之,以市场来指导创新,正是创新立足于需求的体现。

  程硕认为,创新首先需立足于客户的需求,其次需评估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能力,再次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角色定位,最后要在结果上看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例如,源杰科技就前瞻性地布局开发了各种功率的CW光源、EML产品、100G、200G乃至更高速率的产品。针对电信领域,下一代50G PON(无源光网络)网络需求,也布局了相关产品。

  投入和经营的平衡也并非易事,桂桑认为,好的经营能够带来更大的研发投入。

  “我们运气好。公司从2000年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亏过,每年的经营利润都比较好,所以我们投入相对大。最近五年,德科立的研发投入年化增长为38%,但是占比并不高。同时,重视研发不代表盲目去干。首先要确认能提升材料或者设备利用率、能提升劳动效率的方向,接下来再研究有没有能力做成,再下决心去具体落实。”桂桑解释。

  在此逻辑下,德科立布局算力集群内部光互联光交换下的芯片器件技术、新材料和新接入方向。其次是算力集群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算力骨干网或通信骨干网的核心器件。

  此外,借力也是一个受关注的策略。

  闵大勇提到,除了产品经营,还要关注资本经营,“对于一些探索性、前沿性的布局,可以通过资本孵化平台,利用聚集资本、团队、产业的平台优势来协同探索、布局”。

  节目最后,四位企业家各自用一句话寄语中国光芯片产业的未来,“自主创新”是核心关键词。

  黄永光表示:“自主创新就是要引领一个时代,我们想引领时代。”

  桂桑强调:“坚持以原创技术为核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闵大勇表示:“坚持自主创新,开创新时代。”

  程硕指出:“通过自主创新,用中国芯点亮数字世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