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6 16:16:30 股吧网页版
政府引导企业选聘高校“科技副总”:一场人才选拔的突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凌晨西安报道

  当“科技副总”再次成为制度性安排的核心抓手,一场以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为目标的深层次改革正在中西部腹地展开。

  近日,陕西省科技厅印发《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的工作指引》。

  其中提到,为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技项目中将设立“科技副总”计划,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

  “科技副总”的本质是打开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体制性闸门。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体人才流动,确立技术人才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同时直击产学研割裂“顽疾”。通过解除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任职的身份限制,将技术骨干直接嵌入企业决策层,使科研判断深度参与战略制定,从根本上重构创新资源配置逻辑。

  政府则通过以契约框架消除流动障碍,催化企业、高校、科研人员三方的长效共生机制。

  “科技副总”激活资源流动

  上述文件少见的将企业选聘科技副总纳入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框架,以系统性制度创新破解技术要素流通梗阻。

  政策核心剑指三大壁垒破除。文件中提到,通过三方协议约定“科研人员保留高校编制兼企业高管”的双重身份,终结人才流动的体制性困境;建立横向研发经费转省级纵向项目的通道,50万元及以上企业委托课题经认定可升级为省级科研计划,实质打通产学研价值转化断点。

  同时,创设KPI闭环评价体系,将企业研发攻关、平台搭建、成果转化量化纳入考核指标,引导科研资源向产业需求精准滴灌。

  与以往常见的财政补贴模式相比,本次政策创新多个杠杆机制。比如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绿色通道锁定人才长期价值,用“科技创新券+补助”组合工具激活企业参与动能。

  值得注意的还有,规定科研人员企业取酬不计入高校绩效总量,大力消解了智力资本流通的行政桎梏。

  此外,文件首次明确科技副总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转化自有成果,并赋予企业申领省级创新券购买研发服务的权利,实质确立了技术要素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陕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副总服务企业期间应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梳理企业创新需求;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攻关、研发新产品等,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

  从江苏破冰到全国制度性突破

  陕西并非个例。从江苏2013年首创机制至今,包括浙江、河南、四川、陕西等超20个省级行政区已全面铺开“科技副总”政策引导,其核心突破在于打通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任职的体制性闸门。

  2013年,江苏开创科技副总制度先河,赋予科研人员高校学者与企业高管的双重身份。这一破冰实验激活了人才、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渠道。

  随后十多年中,多地根据具体情况,相继出台“科技副总”引导政策。

  比如河南省于2024年6月发布《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该制度通过构建"派出单位-科技副总-接收企业"三方契约框架,在省级层面确立智力资本流通的权责清单。

  承续江苏、河南经验,浙江于2025年4月进一步调整:建立省级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数字平台,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企业需求与科研人才数据库智能匹配。

  随后,泰安市创新"月补贴+年度奖"激励机制,建立"需求匹配-技术攻关-产业孵化"全周期管理模式,使科研人员深度嵌入企业创新链。

  至2025年7月,制度演进呈现战略级深化。成都市政府将科技副总纳入"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设计,要求技术专家进入企业战略决策层。

  陕西省政府随后发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方案,把科技副总植入秦创原创新联合体架构,同步推进科研成果权属分置改革。

  观察政策迭代轨迹,江苏解决"身份"基础问题后,河南、浙江重点突破"要素定价"机制,成都、陕西则致力完成"系统融合"目标。泰安的创新贡献在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填补了短期行为与长期价值间的制度空白。

  各省政策不约而同聚焦三大制度破冰:解除科研人员身份束缚,保障高校编制与企业高管职务兼容;构建三方契约框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规则;重塑人才评价体系,将产业贡献度纳入职称晋升核心指标。

  企业创新破局

  随着各地“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的深入推进,这一政策正以显著效益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加速产学研融合。

  以安徽省池州市、北京市昌平区和陕西省商洛市为例,政策打通了高校教授与企业间的合作桥梁,通过需求清单匹配专家资源,推动技术攻关、专利创新和人才引进。

  截至目前,阶段性成果已展现强劲动能:池州市首批12名“科技副总”协助企业承担市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9项,申请发明专利12个,解决技术难题11项,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北京市昌平区71位高校教授联动企业攻克课题,在解决“卡脖子”难题上发挥关键作用。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虽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部分难点和堵点,尤其在产学研用推进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导致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往往成为纠纷的焦点。这影响力合作的稳定性和成果转化效率。此外,在技术经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和政策环境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副总”等利好政策支撑下,科研成果转化正在加速破题。

  例如,九华中药材公司“科技副总”联合申报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普洛兰管道公司专家主导技术研发帮助企业降本增效10%以上。

  北京算芯科技有限公司与“科技副总”刘杨教授合作开发的云端训推一体芯片项目,借助30万元政府补贴突破研发瓶颈,优化了芯片在自动驾驶和金融等场景的推理性能,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同时,政策升级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商洛市首批15名“科技副总”中,教授刘彦峰在高纯钒材料研发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副教授李峰则在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动石英砂提纯等课题,纳入市级创新项目链。

  依托专家人脉资源,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验室的模式持续深化,如中泰公司正规划“从一粒砂到一件硅制品”的全产业链布局。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更好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产学研用推进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科研人员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合作双方信任和沟通不畅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与信息交流,提高科研人员与企业双方的合作意识,同时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与风险共担机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