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可谓煞费苦心,继“生娃发钱”之后,“贴息贷款”的政策又来了。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就是说,对“消费贷”“经营贷”将给与贴息贷款的优惠。随后,国有四大银行“中农工建”发布公告称,为响应政策号召,助力消费升级与服务业焕新,将积极落实个人消费贷款等政策。估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很快会出台。
何谓“贴息贷款”?
贴息贷款是指用于指定用途,并由国家或银行补贴其利息支出的一种银行专项贷款。作为一种优惠贷款,其利差一般实行谁安排谁补贴的原则。国家安排的贴息贷款,由中央财政补贴;人民银行同意发放的贴息贷款,由人民银行补贴。
今年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激发消费动力。一项是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减轻当期支出压力。另一项是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幼、家政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财政对经营主体贷款分类给予贴息,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更多优质服务供给。
由此看来,未来对“消费贷”“经营贷”的贴息属于财政贴息,是国家出钱,因此可以形象地称为金融“国补”。
今年以来,宏观层面鼓励居民部门加杠杆,各大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推广力度,贷款利率也逐步走低。一季度时,个人消费贷利率一度下探至2.5%,为防止价格战,监管部门于4月1日叫停3%以下的个人消费贷。
消费者:从需求出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国家贴息政策大概率将吸收地方经验,重点聚焦装修、家电、汽车等大额消费领域。此前,重庆对家装贷款实施年化利率2%的贴息,补贴上限4000元;四川对汽车、电子产品等四类线下消费贷款给予年化利率1.5%的贴息,单笔补贴上限3000元。
目前,银行将个人消费贷额度提至50万元,期限延至7年。如果未来贷款利率再有比较优惠的补贴,看起来还是挺有吸引力。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要不要享受“贴息贷款”新政呢?具体到个人来说,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没有还款能力?“消费贷款”对应的是透支消费、超前消费,要和自己的收入预期挂钩。比如,一对年轻人刚刚结婚,买了一套二手房,两个人工作都稳定,每年能有10万元存款——如此看来,就是具备还款能力。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实际消费需求?还是这对年轻人,本来计划三年后存到30万元,进行房屋装修——这个需求完全合理。
上述情况下,这对年轻人就完全可以利用“消费贷”,提前几年装修新房。
“贴息贷款”利好银行板块
央行上半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84.01万亿元,同比增长3%,上半年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余额25.09万亿元,同比增长5.4%,上半年增加9238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18万亿元,同比增长6%,上半年增加1950亿元。
整体来看,在消费不振的市场环境下,上半年老百姓的贷款总量仅同比增长3%,这个增长率低于同期GDP增长率(5.3%),也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然而,“个人消费贷”“经营贷”算是亮点,其增长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因此,未来财政补贴之后,“个人消费贷”“经营贷”的增速可能会持续提高。
东北证券也指出,财政贴息提振消费贷规模,利好银行不良率改善。在目前贴息政策下,银行可以不去追寻下沉客户的同时,实现消费贷规模的上量,从而拉大分母,缓和不良率;增加的收益可以用来处理存量零售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