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6日电(记者翟卓)当前,我国新兴工业化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更好满足其对金融供给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业内人士表示,基于对现有政策的进一步归纳、整合和提升,《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方面18条举措,既明确了金融供给端的“时间表”,也回应了产业需求端的新要求,还统筹形成了政策端协同发力,有助于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
——明晰金融服务的“时间表”“线路图”
梳理来看,《意见》共提出6方面18条具体举措。
首先在“时间表”方面,《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看来,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不只是制造业扩张,而是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这就需要金融系统从“规模支持”转向“结构优化”和“风险控制”,构建更具适配性的金融供给机制。
“而设定到2027年的阶段性目标,也体现了政策节奏的‘中期成果导向’特征。”刘典说。
其次在“线路图”方面,针对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环节,《意见》列明11条举措。
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链韧性为例,其中提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等。
“此部分强调了‘科技-产业-金融’的协同,在中国制造向高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安全成为金融精准发力的重点。而长期资本的鼓励则有利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融资周期短’的问题。”刘典说。
而除打造耐心资本生态外,《意见》还强调,要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提升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灵活性,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以及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等。
“综合上述举措看,《意见》不仅深挖了新型工业化相关产业和企业的需求特点,精准找到金融服务”痛点“;还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梳理优化了公共服务的提供重点与方式。”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说。
最后在“建机制”方面,《意见》着力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和长效机制建设,促进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
其中提到,要建立完善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4方面机制,增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强度精度效度等。
“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政策协调与激励协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强化专业人才团队支持,都有助于全面夯实和完善金融生态与环境要素,从而进一步改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生态与机制土壤’。”杨涛说。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成效初现
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如何精准高效支持新型工业化,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回顾近年来,人民银行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
例如在辽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对高炉装备进行绿色智能改造,通过产能置换化解产能过剩。
获悉消息后,兴业银行沈阳分行仅用3天便为抚特钢落地了全省股份行首笔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后续又为其批复了低成本、期限长的项目贷款,敞口额度9.5亿元,专项用于“高炉低碳绿色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
“这笔贷款利率低、期限长,有效减轻了公司的财务负担,项目完成后,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运营效率都将明显提升,预计不仅能将此道工序的碳排放量减少约30%,还能每年为公司节约3~4亿元的成本,助力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据抚特钢财务总监王林介绍,目前该笔贷款的使用进度约为40%,项目的完成进度约55%。
在制造业大省江苏,产业转型与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势在必行。
据了解,近年来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持续加强转型金融领域探索实践,建立了江苏“1+N+N”转型金融体系。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已向“转型融资主体库”内企业发放贷款15.6亿元,有效激励传统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而在拥有得天独厚盐湖资源的青海,青海省工信厅联合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出台金融支持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若干措施,撬动金融资源投向“绿色矿山”“数字盐湖”“循环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支撑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青海省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430.4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盐湖产业贷款余额63.6亿元,占制造业贷款余额的14.8%。
总的来看,近年来金融支持制造业力度持续加大,工业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进程已初见成效。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