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期货行业人才培育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提升高校学生及相关人员对期货市场及其在实体产业中应用的认识,增进高校师生对期货服务实体经济情况的了解,促进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7月28日—31日,在郑商所的支持下,期货日报举办了湖北地区农化产品调研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
本次调研活动走访了湖北地区多家企业,与业内人士交流探讨郑商所纯碱、棉花及菜籽油等品种的现货市场状况与产业发展态势。
调研首站来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北局三三七处。据物流科副科长贾素琴介绍,该企业业务涵盖期现货、化工、运输配送、集装箱等类型。“作为郑商所指定交割仓库,期货业务相关人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贾素琴表示,期货从业人员应精通交易规则、流程及交割要求,具备准确分析市场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同时要拥有出色的风险防控能力,在合同签订、仓单注册注销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在职业素养方面,必须严守职业道德,保护客户信息与商业机密,杜绝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与企业形象。此外,高度的责任心不可或缺,要确保每一次风险评估和每一份市场分析报告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随后,调研组走访了国内复合肥与纯碱生产龙头企业——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纯碱交割库分布及贸易情况。该公司期现中心纯碱组总经理罗博识表示,云图控股积极参与郑商所纯碱、尿素期货和期权业务,利用期货工具有效管理库存、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经营风险。在公司内部,期货及衍生品知识应用广泛。期现部作为公司核心部门,部门经理与交易员需深入理解市场动态,制订并执行交易计划,通过套期保值、套利等策略降低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的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业务部和财务部人员也需掌握相关知识,采购人员需借助期货市场信息制定采购策略;财务人员需做好套保业务的资金划拨、监控以及财务分析与评估工作。
在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组重点学习了期货工具服务实体企业的实践经验。该公司主营棉花业务,覆盖“种植—收购加工—流通贸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纺织工业”全产业链。该公司总经理刘爽介绍,郑商所棉花期货是公司经营的“稳定器”与“推进器”。 公司依托期货定价的基差贸易业务占比超过80%,期货工具深度融入种植、收购、贸易、纺织等环节,物流环节还配套有交割库,形成了完整的期现联动体系。公司通过严格执行套期保值策略对冲风险,依托基差贸易锁定利润,并积极探索含权贸易模式,有效保障了经营利润的稳定性,为业务增长和棉花产业链韧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高校期货人才培养,刘爽建议,增设大宗商品贸易实务和套期会计课程;鼓励更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阶段)开设期货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比重,推动理论与实操深度融合。该公司表示,愿提供实习基地和岗位,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快速成长。
调研组后续走访了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了解棉花产业下游情况。该公司营销总监刘昌雄介绍,公司以纺织加工为主营业务,基于棉花采购需求,依托自身渠道与能力,在采购端进行套期保值,并参与基差贸易。刘昌雄认为,期货从业人员须具备以下核心素质:一是风险识别与预案能力。实体企业员工必须能提前识别并制定预案,严守“用期货管理风险而非制造新风险”的底线。二是市场研判与期现结合能力。员工需结合现货业务需求和企业实际,在期现两个市场中做出优化选择,最终服务于企业具体目标。三是对衍生工具的理解与跟进能力。面对场内和场外期权、累计期权等新工具涌现及竞争加剧的背景,即使因国企身份限制,无法全面开展新业务,员工也必须与时俱进地了解新工具和新模式,尤其要深刻认识其风险。
最后一站,调研组走进湖北省粮油集团中南商贸有限公司,调研菜籽油产业现状。该公司主营国内豆油、菜油、棕榈油大宗贸易及海外进口业务,常利用菜籽油期货合约进行现货或远月套保。该公司副总经理刘佳表示,公司的业务岗、研究岗、统计岗均需了解期货知识。期货从业者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是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交易与风控体系,这需要长期沉淀;最基本的素养是在行情波动时保持良好心态。随着市场发展和企业风控需求提升,未来期货人才能力需更加过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需多元化学习周边知识。高校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定向培养特定产业人才,如偏好农产品或工业品的学生,对接资源,以便利学生开展学习与实习。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副院长单磊高度评价了此次实地考察对产学研的价值。首先,通过了解相关企业的大宗商品库存量、周转率等数据,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理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路径。其次,调研实体岗位与环境,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渠道,毕业后投身实体经济,运用期货工具助力发展。最后,现场听取企业经验介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期货项目负责人王维纳认为,实地考察实体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纠正认知偏差,打通理论与实践。学生能直观感受期货在农业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作用,理解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课堂理论与企业套保实操、价格对冲等场景结合,形成“学习—验证—深化”的认知闭环。二是明晰职业方向,强化专业适配性。直接与企业沟通,便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期货”的岗位需求(如农产品套保岗、产业分析师),发现专业与行业的结合点,明确未来职业路径,增强投身期货服务农业产业的主动性与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