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位于浙江杭州的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屋顶光伏板转化着阳光动能,办公楼的空调跟随外部温度进行自我调节,智能灯光随人流大小变化明暗……这个集科创办公、低碳社区于一体的园区,正用无处不在的细节诠释着“零碳”的真谛。
记者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是铺满光伏板的光储充一体化光伏停车棚。
“这一示范项目能够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的结合,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成本,达到‘自发自用’的效果,真正让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循环,降低碳排放。”该项目投资建设方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永杰说。
不仅是绿色低碳停车棚,平均每年可提供约212万kWh绿色电能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全天候高效绿色供能的餐厅,照明系统能耗降低10%的节能改造楼宇,一点一滴的节能减碳,让“零碳园区”从蓝图落地为实景。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如今,数字引擎驱动零碳园区智慧升级。
站在茧SPACE的零碳园区可视化监控平台前,记者通过数字大屏清晰地看到每度电的流向、每吨碳的消纳数据,以及产业园内每家企业的能耗情况。
据介绍,园区自主研发的IXMS能碳综合管理平台、零碳园区可视化监控平台两大数智化系统,如同园区的“智慧管家”,可以实时捕捉能源消耗、碳排放、能效表现等关键指标,为管理者递上可视的“绿色账本”。
零碳园区的探索是科技与绿色的“双向奔赴”,也是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
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在政策引领下走实走深。
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绿色转型高地”,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8方面重点任务,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业内专家指出,零碳园区建设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多个零碳园区还处在试点建设和探索阶段,亟需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破局”。
“茧SPACE作为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杭州市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杭州市临平区打造“中国绿港”的生动注脚。
“未来,临平区将加快构建具有临平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中国绿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创建一批绿色低碳发展应用典范和‘零碳’产业园。”上述负责人说。
业内专家指出,基于我国庞大的园区基础,进一步探索建设零碳园区,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碳中和目标下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一座座零碳园区的生动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地投射在产业转型的沃土之上,将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